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美文美图  > 正文

书生报国
——老科技工作者李超显的故事

作者: 李雪晴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3-03-20 09:34

□李雪晴

多年的同窗好友重逢,道不完的寒暄,说不完的话题。毕业时,两人都年轻,踌躇满志,而如今华发斑驳,命运坎坷,旁人见之无不唏嘘。

问及家境,陈巍告诉他:自己至今未婚。当初,虽然订婚较早,但因为退学务农,这门亲事就吹了。

后来,超显听说,落实政策后的陈巍找了一位民办老师为妻,也算是对他自己人生的一个交代。

在所有处理落实的问题中,菏泽师专孔老师的事情一直是一大难题。

孔老师当时40岁,工资一直搁置多年不提。究其原因,却是单位认定的所谓“生活问题”。孔老师为此上访多次,要求落实应有的工资待遇。为此,省委书记和省委组织部多次指示菏泽地区尽快解决,但问题一到执行单位,对方就给怼了回来。

为调查和处理这一问题,菏泽地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办公室委派赵文智到师专先后调研七十天。

孔老师反映的工资问题,是四级工资没给他升。

于波海指示一定要实事求是,“生活作风”终究不能代替劳动付出,尽快给孔老师落实政策。为此,地委副书记张守福带领聂书江和李超显,先后两次召开师专党委全体会议。

地委迅速召开专门会议,纪委、组织、宣传、统战、人事、劳动及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办公室的领导全部到会。为一位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而举行这样的会议,可以说在菏泽是第一次。

会议一开场,张守福说:“孔老师可能感动上帝了。”

会议达成一致意见。会后,于波海对参加会议的超显说:“老李,这次向省委的报告你参加起草。”

当时,知识分子政策多以“农转非”方式落实,比如规定中专多少年的、专科多少年的,本科多少年的,如果现在妻子儿女还是农村户口,就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执照规定,全区当时有一大批的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因为涉及户口问题,所以地区领导每每都要亲自审阅。但后来,日理万机的于书记难以招架。1986年春,地委领导在经历近两年的苦苦支撑后,超显和杨旭接到上级通知——组织完全信任你们的工作,以后直接处理,不必再向地委汇报。

符合政策的,菏泽全区有五六万人。这么庞大的工作量,如果按部就班地以程序研究审批,按照抽调来的公安处曹继道科长的话说:“一般情况下(以现有的人手和工作程序)十年也办不完。”

这些知识分子们中,不少已经浪费其人生宝贵的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别说再等十年,就是五年,甚至三年,谁还能等得及?

唯一的办法,就是特事特办抓紧办,成熟一批,研究一批,批准一批!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大家拼了。

大家科学分工,将档案分门别类地存放,集中研究,集中处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奇迹般地处理积累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五万多人事问题。

大量的知识分子走向新的工作岗位,大量的知识分子待遇得到改善和落实。

地委行署对“知识分子办公室”的工作极为满意,他们说:同志们工作认真、扎实,落实政策合理得当,这么短的时间里处理这么多积累多年的问题,简直就是奇迹!

1997年,六十周岁的李超显正式离休。此时,他的身份是菏泽地区知识产权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2019年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来临之前,在菏泽一中附近一所普通红色砖瓦小院里,一对耄耋老人迎来“娘家人”——原来,菏泽市科委的领导受国家所托,特意送来一枚特殊勋章。

这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但顾耕耘,不问收获。他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军队,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

老人手捧勋章,感慨万千。

国家没有忘记他,人民没有忘记他。

老人的眼睛湿润了。

而站在他身边的老伴范凤云老人,此时正笑得灿烂。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