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美文美图  > 正文

家乡的庙会

作者: 邵光民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3-03-28 10:18

邵光民

农历二月十九日,是我家乡古庙会的日子。

我的老家是仿山镇邵堂村,西北临近菏泽东站,北靠万福河,西依范阳河,上海路从村中间穿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让邵堂名声大噪、声名远扬还得是农历二月十九的古庙会。

据传农历二月十九日是泰山奶奶的诞辰日,为纪念此日,每年集聚庆祝,耍社火,唱大戏,商贾云集,一年一度的庙会就传延下来了。

庙会是烧香拜神、货物交易、走亲访友、老百姓休闲娱乐的日子。一大早,善男信女们就到庙前烧香,香烟缭绕,绵延不绝。等到中午就更热闹了,十里八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本来就窄的街道到处挤满了人,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过去物资贫乏,庙会上卖吃的最让人流连顾盼,包子烧饼胡辣汤,花生瓜子芝麻糖,吆喝声此起彼伏。印象最深是来自仿山村的那个回民老头,头戴白毡帽,留着长胡须,卖羊肉煎包,香气四溢,让人垂涎三尺,尤其是他那一声吆喝,留在许多人记忆中:热包子开锅了——香油羊肉煎包!

庙会是货物交易的好场所。衣服鞋帽,锅碗瓢盆,犁锄镰叉,牛羊马骡,农家生产生活用具用品应有尽有。男女老少,芸芸众生,汇聚在一起,在这个万物萌发的季节里,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谈笑着,兴奋着,好不热闹。

春节、中秋节是传统的走亲访友时节。在邵堂,二月十九庙会这一天,到邵堂做客的人数要远远超过任何节日。嫁出的女儿回娘家天经地义,嫁来的闺女请娘家人来赶会理所当然,邀请三五同学好友逛会看戏机会难得。这天,庄稼人不再干活,学校里不再上课,一心一意来赶会,尽情地享受这个属于老百姓自己的节日。

庙会的主阵地是唱大戏。村里每逢庙会,定会请戏班子唱几天大戏。戏场在庙的东南侧,那里实际上是一个长方形大坑。庙会前的一两天,戏班子就被拖拉机接来,演员居住在村民的空房子里,支上一口大锅,生活算是安顿下来。村里管事的安排人塔戏台子,先把戏台用土修好,周围立起柱子,绑上横杆,罩上帆布,再把各种幕布、大大小小的箱子都安排到位,一切都停当了,就等锣鼓响了。

开戏前乐队要先敲一通锣鼓。锣鼓一响,众乡亲则匆匆赶来,扶老携幼,呼儿唤女,集结到大坑及周边,等待大戏开场。此时,舞台的后场也忙个不停:化妆的化妆,穿衣的穿衣,试唱的试唱,生旦净末丑,做着上场前的准备。

农村唱大戏,讲究不太多,名为神灵纪念,实为百姓欢乐。每逢庙会,有戏就行,不论是哪个剧种,枣梆、二夹弦、柳子戏、豫剧等都唱过;也不论是哪里的剧团,本地的、外地的,大剧团、小草班也都请来过;《墙头记》《老黄牛分家》《对花枪》等每年反反复复上演的剧目也都百看不厌。连续几天的大戏让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好好地过一过戏瘾,享受一下草根的文化大餐!

在土台子上演出,尽管铺着毡子,一遇到大风,就尘土飞扬。台上,演员们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极其认真;台下,观众们屏息凝神,目不转睛,陶醉忘我。人多的时候,大坑周边的坡上、树上,甚至农家的院墙上房顶上都站上了人,就只是图听一听那忽高忽低、忽快忽慢的梆子声,感受一下现场人山人海唱大戏的氛围。

又到了家乡庙会的日子,耳边不时响起悠扬的弦子声,儿时的记忆不停地萦绕在脑边。我想,远在天涯海角的邵堂游子此刻也会充满挥之不去的家乡记忆、斩不断的乡愁!

如今,家乡的机场高铁四通八达,万福河正打造为景观河,村庄已纳入鲁西新区规划,楼房林立,道路宽广,古老的邵堂正意气风发地迈向美好的未来。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邵堂人,家乡的记忆已融入血脉,作以此文,以示纪念。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