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美文美图  > 正文

答客问

作者: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3-05-31 10:05

□耿立

问:很多名家都写故乡,在您的作品中,写到故乡曹州(菏泽)的人物、民俗,还有好汉和江湖气,作家为什么都喜欢写故乡?您如何将生活故乡变成了文学故乡?

答:作家写故乡,我觉得是故乡提供了文学的地理、情感与故事人物,还有这是他精神的依靠,无论故乡给他的是幸福还是伤痛,故乡都是他记忆中不可抹去的,具有碑铭意义的存在。

文学是一种修辞,这个修辞可以理解为一种隐喻,一种象征,一种感情的抒泄。生活故乡是现实的存在,而文学故乡是一种精神的构建和符号。从生活故乡到文学故乡,是修辞建立的,是为自己的灵魂建立的永不消失的父母之土。我的生活故乡鄄城县什集,我的文学故乡木镇,其实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当一片故土一个故乡文学化修辞化以后,这是一种重新定义的故乡,这个文学的故乡就会拥有生活故乡所无法比拟的坚固,这个故乡不再是一个故乡,它的堂屋、门楼、水井、田野、河流,就比原先的真实的土地上的那些更久长,这些上升为一种符号学、情感和美学意义,是一种有意味的符号。

我用我全部的学识、经历、心血、语言、思考对生活故乡在文字里塑造,就成了我的文学故乡,一个词,谦卑对待生活的故乡,为自己的文字负责,真诚是底色,这样来建立自己的文学故乡。

问:如今,各个地市都在推自己的文旅产业,您如何评价和推荐自己的故乡?

答:故乡不可复制,故乡是一种馋。

问:在您所有作品中,您最中意的是哪一篇(部)?为什么?写作动机是什么?灵感源于哪儿?

答:散文集《暗夜里的灯盏烛光》,这是我离开山东到岭南十年的结晶,是对故乡的重读与回望,用一种离家四千里的物理距离和精神距离的反思。动机就是把故乡给人看,世间有这样的人群、这样的生活。所谓灵感,其实是一种长期的思考与情感的累积,是到岭南觉得文化的差异,使我重新打量故乡,是城市里的故乡。

问:我了解到,您写散文,也写诗歌,两者在写作构思和手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答:我主要是写儿童诗,涵养我的散文。在儿童诗里,我保持或者觅找儿童的思维与修辞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保持一种真诚与童真。天真烂漫不易,很多散文太油了,我想写一种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孩子看到的那样,不被遮蔽的生活和文字。那样的散文不是简单,而是一种直击。

问:写作对您来讲,有什么意义?

答:写作对我是一种存在,可以说,我写作,故我在。是写作让我零碎的生活和思考,成就了一个生物学意义之外的存在,精神的存在。没有写作,我是一块肉,有了写作,我成了自己生活的选择者、疗救者,是自己心灵诗意的栖居者,也是一种自我美学的救赎者。我喜欢木心的一句话,“写作是一个字一个字救出自己”。

写作就是自我拯救,就是随身带的避难所。

问:您认为,好作家的标准是什么?

答:好作家的标准,是给这个世间提供一种意义、标准、美学,一种新的修辞方式。

好作家是真诚的。在苦难中看到拯救,在诗意中窥见深渊。

问:阅读和写作对人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我说我写作,故我在,我更想说,我阅读,故我在。所有的写作都是在前人的根基上的挪移,阅读好的作品,就是神启,是接通。阅读的过程,是一棵树吸收水分、肥料和阳光的过程,最后是这些过程成就了你,让你开花、绽放。

我更愿把阅读对人的成长、对生活的意义概括成:是阅读为我们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是阅读建立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阅读使心灵强大,不再惧怕任何困境;阅读使人知古今之变,遇事从容,不慌乱,有坚定的信仰,不俯仰不屈身不降志。就像苏珊·桑塔格所说阅读“一度觉得自己来自别的星球……”,我喜欢这个来自别的星球的意象,是阅读重塑了自己。

问:几乎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师承谱系,在您的写作生涯中,比较欣赏哪些作家和作品?他们给您带来什么样的文学印象?

答:我阅读比较杂,我虽然是以散文创作为主,但我的起步诗歌和小说的练习,没有谁不受前辈文学大家的影响。

我真正感到诗歌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昌耀,我大一的时候,读到他的那首叫《高车》的诗。他带给我的震撼是颠覆我过去对诗歌的认识与修辞。后来是惠特曼的诗歌,我喜欢雄浑、大气、蓬勃、开张。我喜欢一副对联: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

我觉得昌耀和惠特曼就是奇异的人中之龙,是天马。横空绝世,所向披靡,所向无空阔。

我在高中阶段,抄写日本的小说,比较喜欢水上勉。大学时候,抄写孙犁的散文,那时,一本薄薄的《里尔克传》给了我精神的滋养。

其实追溯起来,是初中,在小镇的供销社,我买了一套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套书现在还跟随着我,不是写作的技法,而是它的那种文学的气质影响了我。

后来,聂绀弩的旧体诗、郁达夫的旧体诗,是我的枕边书。我有时写旧体诗,好打油,就采取聂绀弩体。其实旧体诗,我心目中亲近的是龚自珍,我在己亥年也曾和了他的《己亥杂诗》,也和了他315首诗歌,向他致敬!

问:请您给当下热爱并尝试写作的青少年支支招。

答:英年须阅历。我觉得,经历、阅读与思考是铁门限,没有这三点,是很难跨过文学的门槛的。

问:耿立老师,我补充问个问题,您在高校教授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日常接触到很多的青年学生,您对他们有什么印象和看法?

答:现在的学生特别是珠三角的学生,既踏实又新潮,他们应和着时代,又给时代染色,个性,自我。我觉得现在学生对吃和游戏一样有兴趣。他们更多的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问:对当下的青年作家有什么评价?

答:对青年作家的艺术手法、艺术视野表示钦佩,他们与世界文学同步,特别是诗歌和小说,他们写什么和怎么写,都令我着迷。他们从乡土文学出来,更忠实地记录当下,没有传统的包袱,价值观与艺术观与上一代作家明显不同。

他们的人与文都是新的。

(客者,《山东青年报》刘文玉)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