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3-09-04 09:35
□莫小米
两个有关寻找的故事,都与上海有关。
其一,寻找郑计。
刚好半世纪前,1973年夏天,一个小县城的银行职员带孩子去上海求医。上海举目无亲,医院的门都找不到,出发前同事说:上海有个叫郑计的会计。但谁也没见过郑计这个人,就是县支行与上海大银行业务往来时,账单上一个扁扁的红色小印章。
到了上海,这位携妻儿的银行小职员找到了郑计,本意只是想麻烦他推荐个招待所、介绍个医院什么的。没想到郑计一见面就邀请住他家,小职员推辞,郑计很坚决,一家四口只好跟着走。
那年头住房紧张,郑计家也不例外。郑计将房中间拉一道布帘,大家都睡地板,男女各睡一边。晚上起夜,用的是木马桶。
两个儿子都要看病、住院,在郑计家吃住约10天,离开上海前,郑计还领着去照相馆,5个人合影留念。
开始两家人有书信往来,后来慢慢淡出。直到老父亲93岁了,忽然想找到郑计,因为从未忘记。
其二,寻找“树”。
10年前,一山东女子到上海旅行,在一家叫“树”的皮具店定制一双鞋:平底圆头,鞋身是柔软的淡蓝色小牛皮。
女子的脚有40码,而且左脚比右脚大半码,很难买到合脚的鞋,这一双牛皮手工鞋是最舒适的,没有之一。10年过去,鞋穿旧了并被误扔了。她想寻找“树”,找回双脚舒适的感觉。
“树”的老板闫海,学美术的,会雕塑,懂得色彩运用,设计的鞋,线条干净利落,没有五金件装饰,也没有坚硬的塑料内衬,靠多衬一层牛皮塑形,舒服又漂亮。
女子在寻找鞋老板的同时,那家鞋店正想关掉。
“树”在上海开了10年,一直维持着人气,2013年,因为儿子要回户籍地合肥上学,只得将小店开到合肥,但经营情况一直不太好,刚刚下决心关店,却看见寻找启事:“全网寻找上海一家叫‘树’的鞋店。”
于是重拾信心,决定把皮具店重新开下去。
网络的力量是强大的。前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郑计已经找到,两个家庭重续前缘。皮具店复产后的100多双手工鞋,几个小时就被预订完,手工鞋需要等待,没人退单,都说:慢慢做,我们可以等。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你走来,我走去,匆匆交错,岁月留痕。值得寻找的人长这样——在他人心里留下一片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