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美文美图  > 正文

回眸与凝望 流淌的乡愁
——读赵思运《家里有条宋江河》有感

作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5-01-08 09:27

□ 房建武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经说过:“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题记

正如赵思运自己所言,这是一部寻根之书,也是一部出走之书。“寻根”和“出走”可以理解为人生坐标上的两个向度。诗集《家里有条宋江河》一共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的122首诗作、70幅照片,分为三部分:《鲁地书》《父母国》《出山东》。这里面既有作者的出身史、家庭史,也有他的家乡史、成长史和学术史,林林总总,充满了诗人的灵魂密码和时代密码。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捧读这本诗集的时候,耳边总会响起关牧村唱的那首《一只难忘的歌》,旋律婉转,低沉悠扬,歌里有岁月的回眸,也有深情的凝视,对于赵思运和我这样的同龄人来说,会引发心底深深的共鸣,勾起许多往事的回味。

青春的岁月

像条河

岁月的河啊/汇成歌

一支歌

一支深情的歌

赵思运是山东郓城人,宋江河是他老家的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是宋代京都汴梁与梁山泊之间的一条黄金水道,梁山好汉曾经多次在这里打劫官船,这就是“宋江河”名字的来历。作者在《家里有条宋江河》这首诗里讲了宋江河名字的演变过程。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文学处女作就发表在当地一份叫作《宋江河》的杂志上。

对于故乡而言,赵思运生于斯,长于斯,即使外出求学和工作,仍然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可以说作者的根脉在这里。为什么书名叫作《家里有条宋江河》,而不是《故乡有条宋江河》?其实宋江河已经成为故乡的意象,和他家里的亲人一样血脉相连,须臾不可分割。

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读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一、 “宋江河”里流淌着乡愁

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者段义孚曾提出“恋地情结”的概念,认为它是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关联着特定地方的一种情感。“恋地情结”构成作者对故乡进行审美书写的内在驱动,演绎出独特的地方审美文化内涵。

在这本诗集里,作者用质朴平实、饱含真情的语言,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写自己的老爹老娘,写一些人微言轻的小人物,并且郑重其事地为他们作传:如《赵刘氏传》《孙二华传》《凤莲传》《秋香传》等等,甚至别出心裁地为一些有时代烙印的旧物事作传:如《冰棍儿传》《秸秆传》《水饺传》等等。

《新麦》——“新麦刚刚下来/扛起一布袋/就去葛营村的馍店/换馍馍/恰逢一屉新馍刚出锅/滚滚的白烟中/弥漫开来一阵新鲜的/汁液的味道……”

《老年痴呆的爹卧病在床,弥留之际大声喊》——“床前都是麦子/院子里也都是/月亮真白/跟白天一样/月亮能照到屋里/屋里屋外的麦子/都像金子一样/快起床跟我割麦子……”

《娘又讲了一个1960年代经常做的梦》——“一群金黄的小鸡/七八只/毛茸茸的/挤在一起/抢娘手里的小盆儿/小盆儿抓得紧紧的/里面盛满了麸子/金黄金黄的……”

上面这三首诗都提到了“麦子”。在那个年代的北方农村,麦子是一种非常重要,甚至近乎神圣的粮食,除了过年过节,人们很难吃到麦子做成的食物。第一首“麦子换馍馍”是当时农村流行的交易方式,新麦做成的馍馍对味蕾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所以才会有“汁液的味道”;第二首是老爹弥留之际的呓语,正是因为麦子在老人心里无比金贵,“都像金子一样”,所以督促家人们“快起床跟我割麦子”;第三首母亲喂小鸡的麸子,就是麦子磨成面粉的“下脚料”,在作者的记忆里也是“金黄金黄的”,和母亲的形象在一起,构成了暖色的画面感。

还有一首写给他儿子的《诗或歌》,有呵护和赞许,有鼓励和期待,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你是一首诗/一只可人的鸟/每一片羽毛都是清新的韵脚

看啊 又飞起来了/那凌厉的歌声 扇动了命运的翅膀/所有的伤口——被你撕开/所有的黑暗——被你照亮/那优雅的飞翔/保持风的姿势 歌者的姿势/绝无半点飘摇和彷徨……”

二、诗集里闪烁着智慧之光

宋江河的水是甘甜的,滋润着大地和心灵;宋江河的水有时候也是苦涩的,甚至让人难以下咽,那些儿时玩过的游戏,泛黄的老照片,留下的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印记。

《手表》——“三岁时/哥在我手腕上画了一只手表/跟真的一样大小/我戴了半个月/后来/看不清楚了/我让他再画一个/第二次画的/怎么看都不如第一个好……”

《粉条记》——“经常拿一根红薯粉条/在昏黄的煤油灯上/轻轻地触碰火焰/烤到的地方/就会鼓起一粒洁白的骨朵/我痴迷着/挨着烤下去/烤成一串芳香的花……”

“画手表”和“烤粉条”,这两样我小时候都玩过,其实这都是画饼充饥、苦中取乐的事情,当然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向往。诗人在烤粉条时,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其中的诗意,“一粒洁白的骨朵”“一串芳香的花”,这种审美特质对于一个乡村孩子是难能可贵的,也可以说是点燃了诗人的文学火花。对于童年,对于物质生活的匮乏,赵思运一方面留存着记忆中真实的土壤,一方面又在历史的天空用力扒开一道裂缝,让更多的阳光照进来,温暖生活,温暖记忆,让智慧之光抵达人性中更深远的维度。

三、字里行间坚守的勇气

闻一多曾说过:“历史与诗应该携手,历史身上要注射些感情的血液进去”,诗“也应该有点儿骨格,这骨格便是人类生活的经验。”由此而言,诗人写诗要有历史感,赵思运也是这样做的。在现实和理想的碰撞中,他始终保持冷静和清醒,追寻着真理的幻光。

《一个疯子从大街上走过》——“在肉体不被衣服理解的年代里/谁有勇气/赤身裸体走过大街/炫耀触目惊心的伤痕……”

《劳动课》——“记得有篇课文里/不热爱劳动的孔老二/蔑视种菜的劳动人民/我们全班同学/义愤填膺/群起揭批孔老二//我后来当了臭老九/每每想起/躬耕田园的乡亲父老/田园将芜兮胡不归/便有一种深深的原罪感……”

从整体上看,上面两首诗歌中诗人对肉身的关注和对往事的“忏悔”都不过是他走进历史深处的一个切入口,其圆熟的解构技巧也不过是他剖析人性之恶的一把利刃。

赵思运诗歌表现出“口语化”的风格,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口语化”,更不是“口水诗”。他有自成体系的叙述技巧,有鲜明的后现代色彩。赵思运的语言是凝练的、厚重的、留白的。他在诗歌中常常是“述而不议”“咏而不叹”,这种近乎“白描”的创作手法,把解释和理解的权力留给读者。

四、“荒塔燕子”呢喃里的慈悲

在赵思运的家乡,有一座唐塔,也有人叫它荒塔。夏日晨昏,数千只燕子翔集,绕塔飞鸣,“荒塔燕子”为古郓城十大景观之一。相传,荒塔燕子“严冬不南迁,有足不成行”,偶有坠地,则不能起飞,是孙膑生前曾遭“膑刑”不能站立的缘故。千百年来,古塔以它的悲壮和神秘,萦绕着无数动人的传说。我妄自揣度,这些传说故事可能是作者慈悲心的缘起。

何谓慈悲?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悲,是同感其苦,并拔除痛苦。诗歌其实就是生命体验的语符化外显,作者的一生经历过困顿和苦难,他要借诗来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阐释心中的大悲悯。我们来品读下面这首诗,是以一头牛的口吻来写的。

《遗言》——“他们一个劲地让我吃/让我吃各种各样的粮食/有荞麦黄豆绿豆红豆/有各种配方/他们让我快快地长/长很多很多肉/明天就要把我送到/屠宰场了/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大草原/我不知道什么叫辽阔与苍茫/作为一头牛/我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一棵草……”

老人们常说,牛是“善畜”,任劳任怨,在现代社会则演变成了肉食的提供者,忍受人类的欺骗和屠宰。牛的命运其实也是人类社会的映射,尔虞我诈,你死我活,这样的事件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我们仿佛听到牛发出的呐喊和质问。

总而观之,赵思运的诗学风格呈现出质朴、自然、思想明晰,甚至带些沉郁的色调,他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达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深度,从政治学俯瞰,从哲学领悟,从诗化的经验切入。他的视野也往往跳出创作主体,仿佛与不同的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事物一起在场并说话,形成了“复调的合唱”。就像他家乡的千年荒塔一样,以慈悲的眼光观照历史与当下。

《楚辞》写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家里有条宋江河,赵思运和他的乡亲们,在河水清澈时,用来洗涤帽缨;在河水浑浊时,可以用来洗脚。回眸也好,凝望也好,人生海海,不过尔尔;人生漫漫,唯有自洽。

赵思运的这本诗集,是献给他的父亲赵西玉和母亲葛振秀的。我想,如果两位老人泉下有知,肯定会感到欣慰和骄傲的。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