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5-04-09 09:25
据说有一次,李化鲸私放了一名盗窃县内富户财物的饥民,饥民之后投奔榆园军。富户找他质问,他反却吓唬富户。富户告到了兖西兵备官章于天那里,说李化鲸结交绿林,有造反意图。当时章于天正在曹县治理黄河决口,他派人把李化鲸捉来后,押到了河堤之上。这时决口水位上涨,要堵决口必须要知道水的深浅。有人就对章于天说:“李化鲸水性好,可以让他试试。”李化鲸跳入深潭,从水底抓了两把泥出来,并说了水的深浅,这让章于天很惊奇,就让李化鲸跟着治水,不再追究他的过错。
治水期间,李化鲸在曹县结识了刘泽清,李化鲸也逐渐成为刘泽清的心腹。刘泽清后被清廷送到北京“恩养”起来,但两人书信不断。顺治五年,黄登孝到曹州任职,听说李化鲸有本事,就把他调到了曹州府任副中军,这下,李化鲸声名大噪,不少绿林人物都来投奔他。刘泽清看到清廷推行剃发令等种种暴行,认为反清的时机已到来,于是派人联系南明,并与李化鲸约定于顺治五年(1648年)的八月十五日由李化鲸在曹州起义,他在京中起义响应。但不巧的是,曹州黄河厅同知高元美与李化鲸有矛盾,就向总河杨方兴密告李化鲸谋反。杨方兴就题授李化鲸为兖州守备,让他单骑就职,准备抓他。李化鲸不敢赴任,等打听到高元美告发他谋反后,干脆联络榆园军,密令下属提前起义。
七月初四,起义正式爆发,义军营头贾云五率马步军两万多人首先围攻定陶,六天才攻下。初六,义军里应外合攻入曹县,并派张玉吾、朱腾宇冒充官兵进入成武县城。这年,满州人宋贤都刚上任成武知县,得知曹县失守,急忙部署守城。但是派去守城的都是李化鲸的心腹,初九夜半,义军攻入成武县城,宋贤都自缢,眷属二十多口在县衙内宅“九间楼”被杀。同天,曹州被攻下,义军一度攻占到单县南部,县城官兵震惊,闭城门20余日。七月下旬,李化鲸在曹县称“忠义王”,选定曹县作为根据地,拥立了朱洪基为天子,并开科取士,招揽人才。义军影响越来越大,《东明县志》载:“清顺治五年(1648)秋,山东农民起义领袖李化鲸,率众数十万,进军东明,围攻东明县城,东明人张近堂起而响应,共同抗清并立‘天正’年号。清政府调动三省官兵镇压,激战三月余,杀死杜胜集守备金古俊。义军稍退,清兵大肆屠杀百姓,尸骨盈野,致使东明境内人烟稀少。”在清廷大量兵力会剿下,义军寡不敌众,最后退缩到曹县,八月初一被清军包围。在无粮无援的情况下,清军要求把朱洪基献出就退兵,无奈之下,义军遵从了。九月初,清定远大将军郑亲王济尔哈朗和英亲王阿济格率军来到曹县,用红衣大炮攻城,城内震恐。清军又要李化鲸谈判,九月十五日,李化鲸出城,但被清军囚禁。义军看到清军言而无信,不再谈判。十月初二,清军烧毁东门攻入,与义军激战,双方伤亡达六七千人之多,起义失败。十月二十五日,李化鲸与刘泽清一同在京师被杀。
这次李化鲸起义和榆园军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受到了榆园军的大力支持,总起来算是榆园军起义的一部,但因为时间仓促,榆园军之间缺乏互相有力的配合,在清军围攻曹县的长时间里,其他榆园军各部没有前来接应,导致失败。
至于梁敏的榆园军为什么没有接应李化鲸、合力并战清军,据笔者分析,应该是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根据地的原因。梁敏率军在鲁西一带战斗,根据地在范县有榆树的地区,这是榆园军的依托,义军多是步兵,到曹县也属于远征,也怕清军半路堵截被消灭。二是山头问题。纵观榆园军起义,始终是多个山头并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领导,有的打出李自成的旗号,有的自立山头。而李化鲸却是拥立了明后裔为天子,这明显是反清复明,而榆园军开始起义就是反抗的明朝,这就会引起榆园军领袖们的意见分裂。再者,如果榆园军去就护李化鲸,即便成功,但之后是听从李化鲸所立的“天子”指挥还是继续分兵?这都是要考虑的事情。所以,这些事情造成了榆园军始终没有成为一块铁板。而李化鲸起义因为初步建立了政权,而成为榆园军起义的高峰。
1648年秋,曹县被攻破后,其他的榆园军还在各自为战。顺治六年(1649),梁敏占领范县,杀知县孙养廉全家。其他榆园军接连攻破山东、河南多个州县,得知榆园军仍然势力很大,在顺治七年(1650)采取以汉制汉的毒计,任命明降将张存仁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负责剿灭榆园军。张存仁推荐同为明降将的张胆具体指挥。张胆借着风势纵火焚烧榆林,同时组织士兵砍伐榆树和灌木,榆园义军的优势不再,只能依靠曲折的地道来藏身。知道情况的张胆又于荆隆口决黄河淹榆园军,导致“大水过开州、濮州、范县,直冲寿张,民众溺死逃亡过半。榆园军陷绝境于濮州、曹州等地。”“自南金堤外直至曹州一片汪洋。水退后,草木丛生,旷无人烟。”至此,地道也不能发挥作用了。顺治八年(1651)十月,趁着冬天来临,义军无衣无粮,张存仁统领满汉大军,水陆并进,镇压榆园军。梁敏率义军北上转战无水地区,在莘县西北,因寡不敌众,牺牲在当地。之后,义军在张七等领导下,又造船抵御清军,在清军的围剿下,张七、李三帽檐等义军首领牺牲,榆园军受到重创,自此进入低潮。但因榆园军山头众多,仍有余部坚持抗清。史料记载:“顺治十二年(1655),榆园军余部黄三胖,活跃于范县水上,被官军擒获,杀害于大名。”至此,榆园军的抗清斗争力量全部被扑灭。
榆园军发源于黄河流域,起义的开端是反抗明朝的统治,清军入关,民族矛盾上升,榆园军成为鲁西南抗清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那时起,整个曹州大地的抗清烽火连绵不绝,直至清朝灭亡。由于榆园军研究的冷门原因及史料的缺乏,我们至今还不能够对榆园军兵力构成、日常生活等内部情况有所掌握,但榆园军起义的故事在菏泽民间依旧代代相传,成为一曲影响巨大而深远的“黄河壮歌”……
张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