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2-07-05 09:48
中国菏泽网消息 (通讯员 车先申)6月21日,在郓城县郭屯镇后辛庄村东的山东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工地上,来自省农科院的薯类产业体系的专家一边擦着满脸的汗水,一边欣喜地看着刚刨出的黄中透白、体大形正的土豆,成功的喜悦浸润在心头。
山东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是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刘芳带领的5名专家,在郭屯镇后辛庄开展的马铃薯轻度盐碱地栽培技术试验示范。该试验示范占地面积11亩,试验了3个品种5个品系的马铃薯试种,根据种薯包衣方式、地膜类型、肥料配比等因素,共设计了80余个试验处理。经过实地测产,所有试验处理折合亩产量平均值6725斤,商品薯率93%。其中,7000斤以上的处理有18个,试种效果超出预期。
副研究员刘芳介绍,这次薯类科技创新工程在郭屯镇实施,是因为省农科院乡村振兴科技支撑齐鲁样板示范县选在了郓城县,郭屯镇是郓城县特色种植养殖的重点乡镇,这里就成了省农业科技的“主战场”,派驻了青年农科专家孙凯宁来郭屯镇任“第一镇长”,通过走访论证后,郭屯镇的土壤正适合马铃薯轻度盐碱地栽培技术创新的需要。
说起专家,人们感到他们只是脑力劳动者,但省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及利用这个团队却是个出大力、流大汗,脏活累活都能干的队伍。春天为了整地,他们换上工作服,在田地里劳作。土地需要灌溉,他们穿上靴子,挥舞着铁锨,就是庄稼人模样。用汽车运来了马铃薯种子、化肥、薄膜等,他们就亲自动手当上了装卸工。从马铃薯种子分割到栽培、覆膜、施肥、喷药等新技术的实施他们都亲力亲为,确保了技术创新、实施的精准度。在省农科院薯类科技创新工程郭屯镇工地上,记者看到有两间板房和一个小厨房,厨房里有煤气灶等生活用具。
郭屯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樊金响告诉记者,这个团队在马铃薯科技创新上特别能吃苦。每当他们来到工地,不管天气是热还是冷,就在实验田里辛勤劳动,记账、采样、分析研讨,到吃饭的时候,用煤气灶简单炒个菜,从超市里买几个馒头一凑伙就是一顿饱餐。虽然镇政府多次邀请他们到镇上就餐,可他们都婉言谢绝了。
本次试验示范的成功实施,为今后郓城县域内马铃薯品种的选择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