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定陶区  > 正文

小芦笋奏响村民致富曲
——定陶区马集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芦笋种植侧记

作者: 刘卫国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3-04-20 09:38

4月17日,记者走进定陶区马集镇林洼村的芦笋种植基地,一道道整齐的笋埂映入眼帘,高起的垄埂覆盖着明亮的增温膜向远方延伸,场景宏大而壮观。掀膜、挖采、抹平,30余名采笋工按垄一字排开,熟练地采挖着,不一会,肥硕如指的青笋、美若冠玉的白笋装满一筐又一筐。

芦笋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都很高,有“蔬菜之王”的美誉。林洼村的土壤为砂质,尤为适宜种植芦笋。基地的芦笋全部施有机肥,不喷农药,是真正的放心产品,凭着过硬的品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咱基地种植了105亩芦笋,白笋占80%,采摘期从4月上旬开始,7月初结束。今年覆盖了增温膜,能延长到90天左右,现在的市场行情很好,一亩地能净收入1.5万到2万元。”基地负责人刘春说。

看着地里茁壮的笋苗,刘春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19年,为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村委会商议决定流转100余亩耕地推广芦笋种植,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村“两委”委员的他,主动带头参与基地的筹建和日常管理,牵头成立了由党支部领办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并担任负责人。

“经过商议,芦笋种植基地由村‘两委’管理,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运营。产生的收益一部分用来资助低收入农户,剩余的由村委支配,发展村公益事业。在种植、采摘、运输时,首先安排村里的低收入农户务工。”村党支部书记刘善军说。

2022年,受天气、技术、疫情的多重影响,大幅减产和销售停滞,一度让芦笋合作社举步维艰。设施修复、积水抽排、产品处理、地租支付等这些棘手问题终究要面对,村党支部一班人主动承担、分头对接,确保合作社得以正常运转。

芦笋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起垄、覆膜、采挖、除草、施肥等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每天有本村10多位村民到基地务工,采挖高峰期用工量可达四、五十人,让部分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灵活就业。

“我都60多岁了,外出打工没人要,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挖笋、除草、施肥都能干,还能兼顾着家里,忙的时候一个月也能拿到3000元,心里很知足。”村民许素青高兴地说。

“今年天气好,芦笋长势喜人,市场价格也不错,下一步我们对自愿加入合作社种植芦笋的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与公司和超市长期合作,实行统一的‘保护价’收购,让村民种植、管理、销售都不愁。”刘春信心满满地说。

在林洼村的带动下,白菜王庄、袁堂、四合村等村庄也加入到了种植芦笋的队伍,截至目前,全镇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芦笋的“马集效应”基本形成,小芦笋已成为当地特色蔬菜产业之一,产业链和价值链正在构建中,逐步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们镇既要做好政策性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也要统筹好市场,推广‘订单农业’,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新模式,搞好农企、农网、农超的‘三对接’,让特色种植业的富民强村之路越走越远,为产业振兴注入新动力。”马集镇党委书记孔磊说。

通讯员 梁绍亭 记者 刘卫国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