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牡丹区  > 正文

牡丹区:传统产业优势再造 新型工业创新突破

作者: 李若生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3-05-26 10:07

image.png

纺织车间生产忙                 通讯员  郜玉华 摄


image.png
精密配件订单加工           通讯员  郜玉华 摄
image.png
智能扫地车供不应求        通讯员  郜玉华  摄
image.png
出口专用线束订单生产   通讯员 郜玉华 摄
image.png
城市风景美如画          通讯员 桑秋华  摄

近年来,牡丹区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新导向,坚持把工业作为“稳经济、稳市场、稳就业”的主要抓手,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推动工业经济“二次创业”,靠前发力推进项目建设不停步,健全机制保障项目建设不减速,优化服务推进企业生产不动摇,以强大的工业支撑筑牢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

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优势再造和新型工业创新突破,主要工业指标稳中向好。着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势再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集群发展,支持天邦粮油、正新食品等传统加工企业实施技改扩能,做细做精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全面加快新润林、食全食美、鑫尚源、冰韵、瑞诚塑业等项目投产运营,支持佳美食品、沙土食品发展壮大,做大做优做强沙土镇“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英搏尔电气、亿华智能制造二期项目加快建设,延伸产业链、强化创新链、完善供应链,加快培育高端机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全区已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00余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 4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初步形成了果蔬、肉类、面点、预制菜4大门类600余个农产品加工品种,建立了集种养殖、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1至4月份,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3家,达到169家,实现产值65亿元、营业收入63亿元,分别增长15%、8.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

深入实施“城建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攻坚”行动,城建攻坚力度大、效果好。紧盯安置房建设和逾期楼房交付两大重点,着力推动以花都绿地、润泽等为代表的重点楼盘的问题化解和企业纾困:争取保交楼资金25.3亿元,推进项目21个,截至目前完成总工程量的82%;今年前4个月,累计交付逾期楼房5026套,交付群众安置房2291套,组织群众选房2090套,城建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成效明显。加强城市防汛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城市防汛前期工作,着力做好城区水系连通工程、排水管网治理,提高城市引水排涝能力,新建改建城区5条道路、续建道路2条,埋设雨污管道3.1公里,新建城区公厕10座,建成全市首座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新提升改造绿地21万平方米。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青年友好城市创建,在全市率先实行“居民吹哨、物业报到”,14个社区被评为省“绿色社区”,建立物业“红黑榜”,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坚持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齐抓,三产发展活力迸发。高度重视总部经济发展,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布局产业业态,加强对大学科技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天华电商产业园以及中华路、牡丹路商圈闲置楼宇清理及利用力度,全力构建总部经济集聚新高地,促进了服务业转型升级。其中,国美产教融合大学科技园项目,是全省首个产教融合大学科技园,由中国美术学院、菏泽职业学院、牡丹区三方共建,计划总投资23亿元,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57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18.63亿元;园区主要建设文创产业培育、非遗文化传承、职业教育实训、高层次人才培训、人工智能智造“五大基地”,以及电子商务服务、优质项目路演、名特优产品展示、商务配套服务“四大中心”,将成为总部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同时,老城曹州项目成为城区商业新地标,吴东魁艺术馆、“三馆一中心”相继开馆;旅游业全面复苏,全区接待游客157万人次,旅游收入2798.4万元,分别增长60.2%和27.2%。

全链条壮大牡丹芍药产业,全方位助推乡村振兴。聚焦聚力牡丹芍药资源,与交易规模全球第二、亚洲最大的昆拍中心共同投资建设菏泽分中心,双向联通荷兰国际花卉拍卖市场,上架国内最大的日常鲜花订阅商“上海花加”公司874家直营店,鲜切花出口美国、荷兰、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5%以上,实现销售额3亿元,增长24%。牡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一心、一带、两园、五区”,打造形成以种苗繁育、花卉培植、精深加工、文化旅游四大产业为主的现代牡丹产业集群,做强叫响“菏泽牡丹”品牌;自去年获批以来,园区共培育牡丹种植合作社150家,集聚牡丹深加工企业52家,电商42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引进院士工作站、牡丹研究院等科技研发平台26个,取得科研成果7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件,转化科技成果75项,开发牡丹精深加工产品265个,实现了牡丹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融合发展。

通讯员 郜玉华 张海勇 记者 李若生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