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4-09-19 10:51
在浩瀚历史文化长河中,湖西流动剧社无疑是一朵绚丽的浪花,被一个时代深刻记忆。
1938年初,薛怀玉、王东海在当时所属湖西区的丰县城南马路口一带的古庙内组建曹州梆子科班,收徒30余名,民众又称“薛家班”,闻名乡里。
次年冬的一天,应湖西抗日根据地单县终兴集开明人士刘洪奎的邀请,曹州梆子科班携带服装道具,当夜赶到单县,受到抗日民主政府的接待。从此,在单县一带曹州梆子科班为当地军民作流动演出,得到湖西地委及军分区的重视。
1941年春,中共湖西地区委员会传达上级指示,将曹州梆子科班直接划归湖西行署领导,更名湖西流动剧社:社长薛怀玉,指导员刘大篙,总队长王东海,下设三个分队,待遇与部队相同,发放军装,配备枪支,跟随领导机关活动。群众称赞他们既是宣传队又是战斗队。
湖西流动剧社经常在苏北的沛县、铜山、丰县,鲁西南的嘉祥、济宁、鱼台、金乡、单县、成武、定陶、巨野等抗日武装力量控制的地区活动,宣传我党抗日救国主张,配合做好发动群众的工作。
1943年,日本侵略军实施大扫荡,根据地情况恶化,湖西军分区责成沈惠民到鱼台县五台村与爱国绅士樊照坤协商,将剧社拉到了敌后,以演戏为掩护,保存这支宣传队伍。
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委驻冠县时,湖西流动剧社越过敌人9道封锁沟和3条交通要道,渡过黄河,为边区党政军干部会议演出了《血泪仇》《斩颜良》等剧目。杨勇司令员接见了剧社全体演职员,大家受到很大鼓舞。
随后,剧社在黄河北一连演了一个多月。演出间隙,演职员刷标语、搞宣传,帮助群众搞生产,深受部队官兵和群众的欢迎。
湖西地委、专署和军分区非常重视剧社的工作,司令员郭影秋亲自主持编排了《颂水桥》《十二道金牌》等剧目。剧社经常上演的剧目有《韩信拜帅》《单刀会》《黄鹤楼》等,此外他们还配合党政军鼓舞抗战士气,编排了《不当汉奸兵》《不做亡国奴》《消灭日本鬼》《觉悟反省》等抗战宣传剧目,配合动员群众参军宣传的《送夫参军》《参军光荣》《送子参军》等剧目,配合反霸斗争的《血泪仇》等剧目。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湖西流动剧社一部分演职员参加了部队、地方武装和政府工作,另外20余名演职员由薛怀玉带领随军撤到阳谷县的土山寺一带,继续演出并辅导群众学习文化,逐渐衰落。
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后,湖西地委委派刘宝玺负责湖西流动剧社的恢复工作,召集原剧社失散的演职员,又招收了单县戏班和业余班社的部分演员,重组湖西流动剧社。
此时,薛怀玉从黄河北带领演员和部分服装道具回到单县,湖西地委、专署将鱼台县杨传坤、董玉华、张朝云等主演调来,于1950年成立湖西人民剧社,演职员达到80余名。除恢复上演原流动剧社的部分剧目外,还改编了《九件衣》《改造二流子》《大团圆》《王贵与李香香》等剧目,刘宝玺、李云鹏、董玉华、张朝云、丁素琴等演员演艺高超,颇受欢迎。
1951年秋,湖西地委吸收从河南商丘来的“十二云”,成立了湖西大众剧社。1953年,湖西专区撤销,湖西人民剧社、湖西大众剧社同时划归济宁专区人民剧社,湖西流动剧社由此隐入历史尘烟,早已不为世人所知。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