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若生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5-03-07 09:16
3月4日一大早,东明县蓝印花布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陈旭升便开始调配头缸染料。他将板蓝根茎叶经三次发酵提取的靛蓝膏,与白石灰等原料按古方调和,发酵缸里泛起细密的靛花。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吉祥纹样——凤穿牡丹的雍容、麒麟送子的灵动,在手工特制的镂空花版上静静等待绽放。
“东明县蓝印花布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以手纺、手织、手染的工艺流程著称,其图案设计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动植物和吉祥纹样。”陈旭升说,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料、浸泡、捶打、晾晒、整形、上浆料、染色、刮除上浆料、清洗等十余道工序。
“每道工序都是与时间的对话。”陈旭升抚摸着晾晒场上的布匹介绍,从浸泡脱脂到七染七晒,从刮浆显纹到最终整形,十余道工序环环相扣。“最考验功力的是刮浆,力度稍重则纹样模糊,稍轻则染色不均。”
今年51岁的陈旭升不愿守着老规矩吃老本。在他的工作室里,民国风的斜襟立领长衫与Q版布艺玩偶相映成趣,传统向阳花纹样在亚麻手提包上绽放新姿。“蓝印花布产品最初主要用来制作衣服、布包、床单等基础品类,如今已发展出成熟产品30多种,既有茶席、屏风等雅致家居品,也有国潮卫衣、车载香囊等时髦物件。”陈旭升说。
为了让更多人倾心于蓝印花布,陈旭升将蓝印花布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元素提取出来,打破重组,尝试不同的工艺手法,研发出符合时代美感的新作品。工作台上蹲着威风凛凛的布老虎、憨态可掬的大象,连慢吞吞的乌龟都绣着传统回纹——这些玩偶都是陈旭升带领乡亲们制作的。
为弘扬蓝印花布工艺,陈旭升走进小学课堂,手把手教学生们在白布上拍出“鲤鱼跳龙门”的吉祥纹样。当印有各式图案的蓝印花布送到孩子们手中时,传统技艺正通过稚嫩的指尖续写新生。
“我带着蓝印花布到课堂上,就是为了让学生直观体验制作过程,了解其文化内涵,让青少年在体验中传承匠心。”陈旭升说。
离开染坊时,夕阳为晾布架镀上金边,蓝白相间的布匹在风中轻舞。陈旭升手机不断响起订单提示音,现代商业的节奏与古老染缸的涟漪在此共鸣,续写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万般精彩。
文/图 记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