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武霈;李艳粉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5-03-10 09:42
□记者 武霈 李艳粉
她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亦是家庭的温暖港湾。她们用一颗颗滚烫的爱心、一个个有力的行动,默默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她”力量、践行“她”担当。时值“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为讲好新时代女性故事,传递新时代女性力量,展现新时代女性风采,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聚焦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的女性,用镜头记录她们的默默坚守、兢兢业业,以文字讲述她们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之处。
22年47金铸就巾帼传奇
3月6日,在菏泽市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巾帼典型事迹报告会上,一位身材瘦小、面容俊俏的女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2024年巴黎残奥会女子41公斤级的冠军——崔哲。她用22年的举重生涯,50多场国内外比赛,47枚金牌、8枚银牌和1枚铜牌的辉煌成绩,书写了一位残疾人运动员关于理想与奋斗的巾帼故事。
崔哲出生于定陶区南王店西郭村,两岁时因脊髓灰质炎导致左腿残疾。求医无果的她,直到八岁才踏入校门,决心用知识改变命运。每天,她总是早早到校,用优异的学习成绩证明自己的强大。然而,由于左腿残疾,她从未上过一节体育课,体育似乎与她无缘。
然而,命运的转折在2002年悄然降临。这一年,为了让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定陶区组织了全区举重运动员选拔。崔哲报名了,并且通过选拔,成了一名举重运动员。身材瘦小的她并不被看好,很多人认为她坚持不了一个月的试训。父母也担心高负荷运动她会受伤害,不赞成。但当崔哲第一次双手握住杠铃时,内心坚定一个信念:这根铁杆能托起的不只是重量,更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年后,崔哲参加山东省残疾人运动会。她以出色的表现夺得40公斤级第一名,这次胜利为她注入无穷的动力,让她完全卸下身体残疾的心理负担,坚定了人生方向。此后,她又在全国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并顺利入选国家队,开始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
国际赛场是崔哲展现才华的舞台。2005年,19岁的她走上国际赛场,在马来西亚一举夺得三块金牌,实现人生中第一个亚洲冠军。2008年,她以95公斤的成绩获得第一枚奥运银牌,此时,她有了更大的目标——奥运金牌。
然而,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伤痛频频出现。伦敦残奥会时,她左肩肌腱拉伤,但仍然忍着疼痛收获第二枚奥运银牌。2020年,她在41公斤级世界排名第一,本可以直接进入奥运会轻松夺冠,但东京奥运会却因疫情推迟。疫情管控、隔离和比赛减少严重影响她的训练成绩,最终只能参加45公斤级比赛,获得第四枚奥运银牌,与冠军失之交臂。
面对挫折,崔哲并没有放弃。她迅速调整情绪,重拾信心,成绩突飞猛进。2024年9月4日的巴黎残奥会,是崔哲圆梦的时刻。她忍着伤痛奋力一搏,以119公斤的成绩获得巴黎残奥会女子41公斤级的冠军,并打破残奥会纪录。
载誉归来,崔哲依然矢志不移。全国妇联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省政府授予记大功奖励,省市领导接见她,勉励她再接再厉、奋勇拼搏。然而,对于崔哲来说,这些荣誉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她说:“人生就像举重一样,直面现实、选好方向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矢志奋斗、拼搏进取是不断前进的动力,持之以恒、勇毅前行是实现梦想的关键。作为新时代的残疾人运动员,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用努力和汗水实现自身价值。愈是艰难愈向前,做永不言弃的自己!”
警界巾帼,柔情铁骨绘忠诚
田雨,菏泽市成武县苟村集派出所所长,作为警务硕士、公职律师,她业务精湛,扎根一线,荣获“山东省优秀女民警”“省十佳禁毒女民警”以及“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是警界内外公认的“六边形女警”。
刚参加公安工作时,田雨是全县唯一一名禁毒女警,一线的“刀光剑影”是她的常态。在一起毒品案侦办中,田雨和同事们疾驰2000多公里,奔赴湖北宜昌抓获本地一艾滋病贩毒嫌疑人。行动中,眼看抓捕伏击圈即将合拢,犯罪嫌疑人试图夺路而逃,田雨眼疾手快,第一个冲上去将其按倒在地。由于夏天衣着单薄,田雨胳膊多处擦伤,腿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顾不上伤痛,田雨紧接着与专案组同志一起将嫌疑人押解回成武县。
凭着刚毅果敢的工作作风和扎实出众的业务能力,田雨很快就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转战基层、担任苟村派出所所长后,她更是雷霆办案,聚焦辖区现案开展精准打击,针对入室盗窃、盗窃家禽家畜和农作物等农村地区易发多发的传统型案件,在镇边界、主干道、村进出路口及重点场所搭建“监控防线”,探索应用集预警、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息感知系统,织牢打击犯罪、保护安定的网络。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承载着联系群众、服务民生的重要职责。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就地解决好群众“心头事”,担任苟村集派出所所长后,田雨立足辖区实际,主动谋划,整合辖区基层治理资源,在“三所联调”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基础上,联合县妇联,在全县率先成立第一个婚恋调解室——“苗姐婚恋调解工作室”。
“苗姐婚恋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苟村集派出所共收集婚恋类矛盾纠纷线索93条,成功调解82件,切实把“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为群众面对面解决实际困难,心贴心了解安危冷暖,实打实处理急难愁盼问题。
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
仇兆玉,市人大代表、市女企业家协会会员、成武县月明水果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从白手起家种葡萄,到成长为创业之星、致富带头人,十年间,这位“90后”新农人,孜孜不倦地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种植技术,以热血与智慧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不仅从“门外汉”成长为“土专家”,更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农村拥有广阔天地,乡村市场大有可为。2015年,泰安姑娘仇兆玉和大学同学王兴增喜结连理,嫁到成武县天宫庙镇霍楼村,小两口将目光投向农业领域。大学生为何回家种地?迎接他们的是村里人的满满质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核心是人才。在优秀人才回引政策的吸引和思乡情结的感召下,同为山东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的王兴增和妻子仇兆玉,毅然放弃外地优厚的待遇,决定回乡创业种植葡萄。
然而,创业初期面临诸多挑战,资金问题、技术壁垒、市场不确定性等,每一步都考验着这对夫妻。从开垦荒地、搭建棚架,到精选种苗、钻研种植技术,夫妻俩起早贪黑,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和坚持。
当仇兆玉期待着累累果实时,他们的葡萄却出了意外。“2016年的时候,一场大雪,把所有的葡萄苗都冻死了。”仇兆玉回忆说,“第二年试挂果,挂了一部分果以后,管理不当,也全部坏了,几乎绝产。”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作为村里最先“吃螃蟹”的人,夫妻俩互相扶持,不断反思、总结,一步步完善,并经常外出学习经验和技术,通过几年的摸索,终于找到致富经,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发展,葡萄种植由最初的几亩地发展至120亩,共有56个中温大棚,种植夏黑、阳光玫瑰、玫瑰香等20余个优质葡萄品种,早熟、中熟、晚熟葡萄应有尽有,从5月份一直持续到10月份葡萄供不应求,目前每亩产量可达2000公斤左右。
随着自家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仇兆玉夫妇又当起致富带头人。
村民王兴喜是跟随仇兆玉夫妻学习葡萄种植的农户之一,也是种植葡萄创业的受益者。“看到他两口子的成功,也促使我决心返回老家,开启我种植葡萄的创业之路。”据王兴喜讲,跟着仇兆玉学种植葡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租赁土地、建棚、选择品种、种植、管理……仇兆玉都会全程给予指导。换句话说,仇兆玉九年来实践总结出的最佳种植模式,会毫不保留地复制给你,让你不走弯路直接受益。在仇兆玉的指导下,王兴喜第一年套种了甘蓝、甜瓜、西蓝花三茬瓜果蔬菜,当年亩收益达到15000元。
几年来,像王兴喜这样在仇兆玉的帮助下结束外出打工生涯,回家种植葡萄的有16户,年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种植规模的扩大,夫妻二人还成立合作社,他们坚信,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逃离贫困的家乡。“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这是仇兆玉创业十年来始终没有动摇的心愿。目前仇兆玉已带动五十多人就业,带动群众发展葡萄种植200余亩。
创业的“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广袤乡村回馈了他们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在这场乡村与青年的“双向奔赴”中,仇兆玉展现出新时代创业“新农人”的担当与作为,不断带动村民创业致富,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乡村建设,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