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曹风  > 正文

一副情景俱佳的对联
三个视死如归的男人

作者: 易文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2-07-05 09:48

大明湖是济南的一块宝地,宝地里面还有一宝,即湖畔的铁公祠;铁公祠里也有宝,就是它们两旁这副对联:

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

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

对联是专门为铁公祠而撰,撰者系清代文人严正琅。

之所以称这副对联为“宝”,一是因为上下联一共只有26个字,却准确生动地概括了铁公的精神境界,描绘了铁公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用燕子龙孙的不堪回首和景忠方烈的差许同心,衬托出铁公的傲骨、不屈和伟大。这副对联看上去平淡无奇,反复诵读却是气象万千。短短两句,体现了作者的“春秋笔法”。二是来到这铁公祠的游客,无不对着这副对联品评一番,理解也是千差万别。除了“公真是铁”四字理解基本一致,其他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燕子龙孙指的是谁?不堪回首是什么意思?景忠方烈是形容铁公的忠烈,还是另有所指?景忠、方烈是两个人名吗?而背后更大的疑问是:这些人为什么如此铁骨铮铮、不屈不挠、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问号,才让铁公祠更有魅力,从而吸引更多“寻宝者”纷至沓来。

先来说说这副对联。

通过查阅有关历史文献,我倾向于以下联意:大明湖尚称为“明”,可是明王朝的燕王朱棣这些龙子龙孙却叔侄相残,不忠不义,大悖人伦,真是不堪回首啊!

铁公真是一块“铁”!他忠君保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其不屈的精神,高尚的气节,或许只有景清、方孝孺差不多可以比肩啊!

欲参透此联,须先了解联中涉及的几个人物。

这副著名的楹联,提到了三位忠烈之士,他们分别是,“公真是铁”的铁铉、“景忠”的景清、“方烈”的方孝孺。

铁公,即本祠的主人铁铉(1366年—1402年),字鼎石,邓(今河南邓州)人,历官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在明初靖难之变中,据守济南,力抗燕兵,使朱棣不得不另路而过。后兵败被俘,正气凛然,宁死不屈,慷慨就义,时年37岁。

因其忠义,明神宗初年,即下诏“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与乡”,修铁铉等七位建文忠臣之庙。南明弘光帝时,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清高宗追谥曰“忠定”。

这里重点说说景清、方孝孺,此二人亦就义于“靖难之役”,是与铁弦同时代的忠烈之士。

景清生于元朝末年,原籍陕西邠州宜禄驿,在父母相继亡故后,被寄养在真宁县寨子村外祖父家中。据史书记载,景清自幼聪颖好学、过目成诵,因此小小年纪便熟读经史子集,成为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在父老乡亲的资助下,景清进入国子监读书,并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的殿试中高中榜眼,随即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不久又出任御史。

景清不仅博学多才,而且为人耿直,履行弹劾职能时不避权贵,因此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

建文帝登基后,忧虑诸王的权势过大,遂在大臣黄子澄、齐泰的建议下,推行削藩政策。当时,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勇武刚毅、志向远大,是朝廷最为忌惮的对象,所以建文帝便派景清出任北平参议,以监视朱棣的举动。景清到任后,经常拜访朱棣并告诫他要效忠朝廷,并为其剖析利害关系。因为景清口才极佳、言论明晰,所以朱棣对他极度欣赏,一度还将他视为知己。

景清深知朱棣刻意笼络他的真实用意,也看出了朱棣的野心,因此在回京担任御史大夫后,与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一起加紧谋划削藩事宜。形势迫使朱棣举兵造反,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竟能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夺了侄儿的皇位——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自知皇位来路不正,为了让天下人闭口,便采取大杀戮的策略,将先前与他为敌的朝臣、名士全部杀死,由此开启明朝初期又一段大恐怖时代。在此期间,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都被灭族,而景清却因为与朱棣有旧,加之有主动示好的情节,所以得到新皇帝的宽恕,并得以留任原职。

景清“变节”后饱受世人的鄙视,而对于铺天盖地的嘲讽、指责,景清都是付之一笑,从未进行辩解。

众人有所不知,景清“变节”只是权宜之计,伺机刺杀朱棣为建文帝君臣报仇,才是他忍辱偷生的真实目的。渐渐地,朱棣对他解除了戒心。

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的某一天,景清身着红色朝服、暗藏利刃来到朝堂,准备利用呈递奏章的机会刺杀朱棣,结果却因后者提前察觉而失败。原来,此前几日有天文官上奏,称有红色异星将侵犯帝座,恐是人臣意图谋害天子之象,朱棣听后不禁悚然。因此,当朱棣看到朝堂上唯有景清身着红袍,而且言行甚为异常时,心中不禁怀疑,于是派卫士对景清搜身,果然发现他深藏在衣服里面的利刃。

朱棣自认为对景清恩重如山,如今却遭遇暗杀,心中不禁又气又恼,遂厉声质问他为何这样做,并命他供出同党。景清见事情败露,索性豁出命去,大声诟骂朱棣不忠不孝,并声称自己这样做,正是想为建文帝君臣报仇。景清被打掉牙齿,割去舌头,又将满口鲜血吐向朱棣。朱棣在朝堂上被景清骂了个血头血脸,不禁恼羞成怒,即刻下令将他凌迟处死。死后,又被剥了皮,内装茅草,悬挂在城门示众,并将其灭族。景家被灭门后,朱棣不解恨,又将满腔怒火发泄到景清的亲友身上。很快,皇帝的圣旨传递到景清的老家真宁县,凡是跟他沾亲带故的人,全部被处死,直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渠。经此浩劫,景清的家乡枕骸遍野,完全变成一片恐怖的废墟。

据正史记载,方孝孺也因为痛骂朱棣,落得被凌迟、灭族的下场。数百年后的今天,他们的遭遇依然令读史之人悚然。朱棣之残忍狠毒,可谓亘古少见。

方孝孺,明惠帝朱允炆的老师。南京被朱棣攻陷后,方孝孺天天身着丧服、啼哭,闭门不出。朱棣第一谋士姚广孝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如果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朱棣命方孝孺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而后掷笔,哭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怒捕方孝孺宗族,当其面一一杀死,方孝孺泪如雨下。其胞弟方孝友作诗劝兄:“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方孝孺亦作绝命诗:“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朱棣灭方孝孺十族,连他的学生、朋友也没有逃脱被诛杀的厄运。亘古未有的“灭十族”,使873人被凌迟处死,数千人被流放他乡。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景清已经抱定了赴汤蹈火的必死信念。且不说他一介文弱书生不可能杀死身经百战、高度戒备的朱棣,但看他上朝时穿的一身红衣服,就知道他要杀身成仁了——哪有暗杀者把自己装扮得如此引人瞩目的。楹联所提及的几个忠烈之士,都是如景清这般明知不可而为之,以死明志,视死如归的!

正如古人想象不到今天的我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们也难以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思考:他们明知毫无胜算,却仍然孤注一掷、舍生取义;他们把名节和忠诚看得比生命还要重,他们的骨头比钢铁还要硬……是什么在支撑他们?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韧和伟岸?

很早便欲作此文,我却久久难以下笔。

这些古代的忠烈之士,一次次出现在我的梦境里。

古人云:成王败寇。600多年前的这些硬汉们,败给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其身后所蒙受的冤屈自不待言,其事迹也必然被历史层层遮蔽。然而,阴霾再多,太阳也总会出来。他们的品格和精神价值,逐渐被后人所认识。他们用满腔的热血和无尽的忠诚,凝聚成一股穿透人心、震彻世界的力量,让今天的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并在这种力量的加持下不断前行。

这,或许就是我们回望历史所获得的精神财富吧。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