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人文菏泽  > 正文

瓢匠:艺高砍木多逸趣 巧手挖空是奇材

作者: 彭 忠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0-08-04 15:12


策划/运斋 庆堂

文/彭 忠

图/妍言 永革 世江 丽敏


旧时,农村日常生活所用的瓢,大致有三种类型:葫芦瓢、木瓢和金属制作的瓢。按其用途去分:舀水喝的叫水瓢;舀汤喝的叫汤瓢;有孔的叫漏瓢;舀猪水的叫猪水瓢;舀粪的叫浇瓢;船舱里往外舀水的叫撮瓢……

葫芦瓢是用“圆肚”葫芦干壳做成的勺。用刀具将葫芦表面那层白色的外皮刮掉,在葫芦上画出一条一分为二的线,沿着线锯开。开瓢后,掏出里面的瓤子,放些草木灰研干,然后将葫芦放在阴处晾晒。几天后,葫芦已经坚硬,外表颜色更是黄亮。

瓢匠是将木材用手工做出家中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瓢、盆、碗、勺等器物,匠人也有铺面,但多数走村串户为乡邻挖制木瓢、木碗。瓢匠挖瓢使用圆锉、刨子、刮刀、削刀等数十种专用工具,经过挖瓢、削口、削把、削背等十几道工序发条能完成,其工艺流程烦琐。

瓢匠选用松、柳、油桐、泡桐等质地绵柔的木材,而且用“活”不用“干”。根据需要,将砍下的树锯成若干不同短节,然后将这些短节立于地上,用斧口对准横截面中间,将树节劈成均匀两半,再将劈开的木材,用斧头打造出大小不一的瓢碗雏形。

接着是打马桩。作用相当于现代工厂的车床,它由两节约四尺长直径约五寸粗的圆木组成,一个桩的上端必先做一个二指宽三指深的凹口,栽桩时要比另一根高出一半,而雏形的主体部分正好被另一个矮桩托着。用绳子绑在一起,栽在预先挖好的土坑里,然后夯实得纹丝不动。

瓢匠抡起斧头,向雏形主体砍下去,将原先的平直面就空了。用特别的挖刀,挖刀是一尺五寸长的木把一端,紧箍着一寸宽又呈半圆形的刀片,刀片锋利无比,掏挖半成品。掏挖时,瓢匠半弯腰,右手握着把儿顶端并抵在肩胛处,左手紧握刀片座部,右手往里用力,左手向外使劲,就这样左一下,右一下,反反复复,直到里面完全光滑为止。

然后做背面。瓢匠将瓢翻过来固定在马桩上,拿出成人的手臂长、宽一寸左右、背呈弓形的削刀,绕着马桩,快速地削着多余的部分。为使表面更光滑,用大小刨子刨。

最后一道工序是做瓢的把儿。瓢匠将瓢一端抵在马桩上,另一端抵在自己小腹部,用削刀轻轻地慢慢地削着,直到适合捏握位置。新“挖”出来的木瓢要放置在阴凉处,等晾干后,才能使用。

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木水瓢也销声匿迹了,城乡已难觅“挖瓢匠”的踪影。提及那些带着树木芳香的木瓢,对于在经历过那贫寒岁月的人们来说,则是一种永不磨灭的记忆,更是一种荡漾在心间的甘甜。

责任编辑:
荆彦茹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