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人文菏泽  > 正文

郜国存世何时

作者: 隋启良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1-03-10 09:23

西周时期,因王室强盛,各诸侯国间基本相安无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卒的中国历史时期,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由于周的东迁,亦称为东周。但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约120多个……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三分之一了。那么郜国究竟存世于何时呢?

《春秋·僖公二十年》(前640年)记载:“夏,郜子来朝。”杜预注:“无传。郜,姬姓国。”孔颖达疏曰:“二十四年传富辰所云,郜之初封,文王之子,聃季之弟。以後更无所闻,唯此年一见而已。无时君谥号,不知谁灭之。”僖公二十四年,《左传》记载,周天子准备率领狄人攻打滑国,周王室大夫富辰在劝阻时提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蓍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杜预注:十六国皆文王子也。”西周初,周公把子弟分封为诸侯来保卫周王室,而郜国就是其中之一,僖公二十二年来朝的这个郜子就是郜国的某一位国君,《春秋》仅仅在这一年提到郜国的国君,而且没有提供任何一位郜君的名字或谥号。《春秋·隐公十年》记载,鲁国和齐国、郑国一起攻打宋国,“辛未,取郜。辛巳,取防。”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补充说:“壬戌,公败宋师于菅。庚午。郑师入郜;辛未。归于我。”杜预注“郜”:“济阴城武县东南有郜城。”《春秋·桓公二年》又记载了一件事,宋国的华父督杀死了宋殇公和大臣孔父,把宋庄公从郑国招回并立他为国君,又拿“郜大鼎”贿赂鲁桓公,齐国、陈国、郑国也得到了贿赂,于是这些国家都支持宋庄公了。鲁桓公还把这个郜大鼎“纳于太庙”。《左传》上说,华父督“以郜大鼎赂(鲁桓)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非礼也。”鲁国大夫臧哀伯就此事劝说过桓公,“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杜预对“郜大鼎”做了注解:“郜国所造器也,故系名於郜。”《谷梁传》说:“郜鼎者,郜之所为也。曰宋,取之宋也,此鼎本郜国所作,宋后得之。……孔子曰: ‘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故曰郜大鼎也。”范宁注:“主人,谓作鼎之主人也,故系之郜。”《公羊传》说:“器从名,地从主人。宋始以不义取之,故谓之郜鼎。”何休注:(器)从本主名名之,(地)从后所属主人。……宋始以不义取之,不应得,故王之谓之郜鼎。如以义应得,当言取宋大鼎。郜本所以有大鼎者,周家以世孝,天瑞之鼎,以助享祭。诸侯有世孝者,天子亦作鼎以赐之。

可以肯定的,“郜大鼎”中的郜是指名为郜的国家,和僖公二十二年来朝的郜君的郜国是同一个地方。鲁隐公十年,鲁国从宋国“取郜”,鲁桓公二年,鲁国又从宋国取得了郜国的鼎,那么这两处出现的“郜”是否都是指“郜国”呢?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隐十年之郜与桓二年、僖二十年之郜均是指郜国,复封的可能性很大。或者至少它们都属于郜国,可能宋曾夺走了郜国的一地且因为郜鼎在那里而顺便带走了郜鼎。这个地方对宋来说不大,但对郜国很重要,尤其是在政治意义上。鲁虽轻视郜国称呼郜君为郜子,但出于同姓之谊给予郜君一些帮助,支持维持郜国,这样和复封也差不多了。至于南郜和北郜,《水经注》说北郜是郜国遗址的所在地。《汉书》里的郜成县就是邛城县,王莽时改邛城为告成,“邛”后来被错写成“郜”,于是又出现了一个南郜城。后世的政区演变和流传中的口误产生了两个“郜城”。

综合分析,郜国在春秋初期遭到了宋国的侵袭,虽受重创,但在鲁国的护卫下,仍能继续存国至春秋末期。在500多年的历史中,郜国历经枯荣与沧桑巨变,无疑见证了时代的发展。隋启良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