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人文菏泽  > 正文

红色文学经典为什么常读常新
——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起

作者: 张存金 来源: 菏泽日报社 发表时间: 2022-09-14 10:02

张存金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会越来越关切,越来越重视,围绕这个命题的叩问和反思会越来越执着。每当这个时候,红色文学作品中相关的经典话语,就会像过电影一样,在脑屏上联翩展现。而最清晰、最闪光、最动人心魄的,还是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其自传体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借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之口,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情解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用血与火书写的英雄史诗。作者是在完全瘫痪、双目失明的恶劣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躺在病床上口述笔耕,耗费了3年时间,于1933年创作完成的。小说围绕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讲述了保尔从一个不懂事的穷孩子,经历残酷战争的洗礼和苦难生活的考验,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的动人故事。全书尽情展现了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既有底层小人物对剥削压迫的奋力抗争,又有革命战士在党领导下对敌斗争的英勇顽强,更有身残志坚的青年党员痴心创作的坚强不屈。这部一出版就引起轰动的长篇小说,通过着力刻画保尔这一典型形象,赞扬的是一个人在炼狱般的折磨中向命运挑战的惊人奇迹,讴歌的是一场普通战士在革命斗争烽火中熔铸成钢铁战士的伟大壮举,弘扬的是一种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战胜敌人、战胜病魔、战胜自我的钢铁精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钢铁般的英雄人物,就是在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和生活的熔炉烈火中淬炼出来的。

对像我这样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就受到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教育,笃信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红旗传万代,自幼就怀揣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和壮志。而支撑照亮这种人生目标的动力和光源,就是像保尔、江姐、雷锋这样的英雄偶像。那些能够代表他们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的豪言壮语,成为我们这一代人青春成长的精神食粮。特别是保尔那段发自肺腑的生命感言,被有志青年视为励志的座右铭。从小学到中学,我曾经不止一次把这段话工整地抄写在笔记本扉页上,与同学们一起,“看了一遍又一遍,你蓝笔点来我红笔圈,曾经感动得流过眼泪,也曾写诗词贴在床边”。那几册承载着青春记忆的笔记本,我舍不得丢弃,一直保存到现在。写满工整却又稚嫩字体的纸页,明显浸染了岁月的风霜,变得发灰发黄了。但这段熟悉而又亲切的话语,却早已镂刻在我的脑海里,至今依然铮铮作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所发生的影响是举世瞩目的,迄今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先后在30多个国家出版。在苏联及其他国家的重大影响自不必说,仅在我们国家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无疑就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本书问世不久,我国就有人从日语本转译过来,起初小范围流传。1942年,梅益先生从英语本翻译成书,国内即开始大量印行。由此看来,此书传入我国已经8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形成了发行、阅读的第一次高潮。国家和省级50多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而且一版再版,仅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出过5版,印刷60余次,发行达300多万册。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中,始终把这本书列入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长期纳入中学生教科书。共青团中央为给青年人树立人生路标而精选的10本必读书,这本书列在首位。在权威部门举办的“感动共和国的五十本书”的群众投票评选活动中,此书得票名列第一。北京大学50位文理工商多学科知名教授,分别推荐“我最喜爱的图书”,其中有48人推荐了这本书。有关专家学者曾对北京重点高校“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现状”进行专门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主人公”中,占第一位的就是保尔。新世纪之初,由中国和乌克兰合作拍摄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播放,再一次引发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关注。播出期间,该书在各地新华书店掀起一阵抢购潮。保尔作为苏联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与我国诸多红色文学经典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一道,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心中的偶像,成为各界有志青年人生奋斗的榜样。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历经多个时代而盛传不衰,这种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应当说是十分罕见的文学现象。

读书学习是我多年来的兴趣和习惯,这个习惯早在中小学时期就已经养成了。那个年代涉猎的书尽管有点杂乱,但我最喜欢读的还是红色文学经典作品。《红岩》《红日》《红旗谱》《青春之歌》《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铁道游击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还有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等等,都是我中小学阶段读过的。在我的个人阅读史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应当是接触最早、阅读次数最多的好书。由于受年龄和时代的影响,每次阅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特别是对人生意义的认知,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悟。

少年阶段,正是社会主义初建时期,新生的共和国到处是一派轰轰烈烈的跃进景象。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生的第一代人,我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对社会主义建设前景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充满了真挚的憧憬和向往。保尔坚持理想、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爱读书、吃苦耐劳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打好坚实基础。

青壮年阶段,正是改革开放的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在经历了成功和挫折之后,反思“实践检验”的效果,开始启动“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途径和方式。作为从“十年文革”中走出来的年轻人,我和其他一度迷惘的青年一样,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忧心忡忡,对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充满期待和希望。保尔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意志,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我们积极投身改革大潮,勇做时代激流搏击中的弄潮儿。

当我的职业生涯进入最后阶段,正赶上踔厉奋发的新时代,适逢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伟大祖国面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任务。作为在社会主义战线上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兵,我和其他同时代人一样,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热切的期盼和充分的信心。这个时候,再一次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种深沉而又强烈的浩然之气,更加猛烈地在胸中回荡。保尔为革命理想奋斗不息、至死不渝的精神,为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百炼成钢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国梦而不懈奋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看重物欲、看重享受的人,一度认为这本书过时了。然而,凡是曾经从这部小说中受到过教益汲取过力量的读者,不论什么时候,不论怎么变化,都始终把这本书珍藏在生命深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什么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在全国上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砥砺奋进的关键时期,应如何从这部著作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我想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对理想的坚守中汲纳精神的定力

保尔的生命长度只有32岁,与他一起在炮火硝烟中出生入死的战友,也大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小说中描绘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实际上是特殊年代特定时空下的“青春之歌”。青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身体的发育和成长,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培育和养成,也就是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的选择和确立。保尔之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之所以用短暂的生命长度,营建了丰实的生命厚度,就在于他从懂事起就树立了“为全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理想和抱负,并矢志不渝地坚守,坚定不移地为之拼搏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革命理想的指引下,他13岁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5岁就加入了共青团,16岁就追随红军上了前线,18岁就成为布尔什维克党员,并担任一个地方共青团组织的负责人。在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中,他积极张贴传单,传递情报,还不顾生命危险营救被捕的同志。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带头冲锋陷阵,骁勇过人,受伤也不下火线。即便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他从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始终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后来因叛徒出卖不幸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依然对自己选择的理想信念无限忠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理想信念如火焰,永远燃烧着他的激情和斗志,理想信念似烛光,始终照亮着他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他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把工作中的日常都赋予理想的意义,虽经千难万险,却活得非常充实,非常精彩,非常有意义。

保尔所处的那个烽火年代早已成为历史,但保尔精神是永存的,是任何时代的人都需要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保尔这样的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是保尔精神的主基调。新时代的青年务必要打牢理想信念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理想信念是精神之基,力量之源,老一辈所秉持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靠几代人的接力奋斗才能实现。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艰苦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当靠奋斗扬起人生理想的风帆,靠实干奏响更为激昂的青春乐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前进的道路上,未必都是坦途和鲜花,必然会有荆棘和险关,这就需要我们高举理想的火炬,不畏艰难困苦,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地融入为国奉献之中。那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的青春奋斗,终将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二、从对人物的解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有温度、有质感、真实而又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保尔既是一名革命斗士,又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青年人。他在做好事的同时,也做过傻事、错事,犯过军纪,在生活中爱情上也有过失望和悔恨,在生命陷入绝境的时候,也曾一度动摇、绝望,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都是由于缺乏经验,由于年轻,然而多半是由于无知造成的”。这些本真的表现并没有影响主人公的美好和高尚,反倒让他的形象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更可敬。一个充满人性、食人间烟火的保尔,一个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中走出来的保尔,更容易让各个时代的读者所接受,所喜爱。无疑,保尔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革命英雄,恰恰是这种平凡和大众,使他成为超越时间局限的人性英雄,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永恒强者。

从另一个角度观照,小说在形塑人物的时候,勾绘了人物不同时期的个性特征,大致说来,前后展现的是四个“保尔”的形象。第一个是少年时期,是一个不认真学习、喜欢恶作剧、性格倔强的顽皮儿童。后来被迫退学,这让他萌生了仇恨剥削、反抗压迫的革命意识。第二个是初恋时期,是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开朗的懂事青年。保尔与善良、漂亮、有教养的富家女儿冬妮娅一见钟情,快乐相处,后来因为强烈的“自尊心”和界限感致使二人分手。这段恋情让保尔初次尝受了爱情的甜蜜和苦涩,成为他一生难以忘怀的情感记忆。第三个是投身革命斗争时期,他以骁勇善战的姿态出现在战场,奋勇杀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身体多处受伤仍坚持战斗。后来因身体原因转移到地方工作,依然全情投入,鞠躬尽瘁。这个时期,他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四个是病残后的创作时期,辗转在病榻上,竟然完成皇皇巨著,靠的是无坚不摧的意志力。这四个不同时期的形象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真实的、活灵活现的保尔。

通观以上解读,可以感知到一个奋发向上、温暖柔和却又坚如钢铁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不断撞击着生活空间的束缚和不公正,曾经碰得伤痕累累,却又在各种矛盾的夹击中自疗自愈、自我完善、愈挫愈勇,最终完成了个体内在的启悟和成长,精神随之得到升华。这个生命体是多面的、多维的、立体的,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这样的生命体与不同时代都能发生共振,与各个时期的读者都能产生共鸣。保尔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未必人人都曾经历,但是,保尔生命中所遇到过的迷惘、坎坷和艰险,却具有一定代表性。他擅于攻坚克难、自律自强的人格力量,对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产生正面的影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我国作家王蒙曾经说过,“我12岁就读了这本书,一直奉为圭臬”。莫言谈到读这本书的感觉时,说得更为形象,“读前还是少年,读后就觉得一只脚已经踏进了青春的大门”。保尔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经历,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教科书”式的经验借鉴。

三、从对命运的挑战中感受生命的价值

保尔勇于向命运挑战,一生经历了不知多少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他都凭着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几次倒下又重新站了起来。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料到,竟然是最后的一击,使他再也没能站立起来。虚弱、瘫痪、双目失明,一步步将他困在方寸之间。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一旦束缚在病榻之上,无疑灭顶之灾,足以让一个人的生命黯然失色。对多灾多难的保尔来说,这是他生命中最严峻的一次考验。奇迹往往在人生的拐角处发生,斗室和病床限制了一个战士,但却成就了一个伟大作家。

被瘫痪和失明折磨着的保尔,躺在病床上,忍不住“梦回吹角连营”,心向“沙场秋点兵”,他将自己非凡的人生经历,都化作一个个跳荡的字符,凝聚成一部荡气回肠的鸿篇巨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这样诞生的。当命运像开玩笑一般将他投掷在最不愿意面对的窘境时,他扼住命运的咽喉,勇敢地实现了绝地逆袭。毋庸置疑,保尔挑战的,是一个人生命的极限,他又一次成功了。这种靠理想和意志支撑的成功,注定为当代和后人树立了人生的标杆。不同时代的人,都会从这个标杆上,感受生命的价值,汲取生命的营养。

四、从对历史的反思中把握时代的脉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不满一个甲子,拥有15个加盟共和国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就解体了,拥有2000多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就解散了。一个执政了70年的大党和超级帝国,忽然之间就在这个世界上烟消云散了。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及其笔下的保尔们所不敢想象的,更是不愿看到的。他们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在自己的国家遭受了重大挫折。如果保尔活着,不知会做何感想。然而,历史无情亦有情,西方不亮东方亮,共产主义的幽灵,依然在这个世界上徘徊,社会主义的实践,在我国仍然一如既往、生机勃勃地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进入了极具发展活力的新时代,必将越来越完善健全,越来越发达兴旺。

苏联的悲剧,让人警醒,发人深思。面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分裂和倒退,重新审视和思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更加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神圣和珍贵,更加理解一个人生命的珍重和宝贵。当年,作为布尔什维克忠诚战士的保尔,肃立在家乡松树林烈士公墓前,说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那段刻骨铭心的话以后,紧接着又说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话,“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保尔就是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烈士公墓,走出家乡,走向远方的。保尔的这些话,是说给那些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们听的,也是说给正在为革命事业奋斗的自己和同志听的,更是说给接续革命事业的后代人听的,是说给阅读这本书的每一个人听的。这段话如钟鼓长鸣,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穿越时代,永远在耳边回荡。

最近几年,随着对年轻一代佛系、躺平、内卷等一系列现象的关注,与青春相关的理想、初心、奋斗、奉献等话题的讨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热烈。当此时刻,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节点上,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反复咀嚼保尔这段意味深长的话,仔细品味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深入思考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一定会有许多新的认识和收获。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