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社会新闻  > 正文

执“奋进之笔”书写“民生答卷”
保障就业,让群众端稳端牢手中的“饭碗”

作者: 武霈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4-09-30 10:58

image.png
文化书房中孩子们畅游书海
image.png
中医夜市便民惠民
image.png
“小荷学堂”托起留守儿童“温馨港湾”
image.png
我市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image.png
全力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
image.png
校园环境持续改善

□记者 武霈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久久为功,在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领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全市中小学2562所,中小学在校生14.3万人;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学校4311所,在校生208.5万人,教职工13.8万人。

1949年,全市只有县级及以上医院9个、卫生防疫站9个、病床数13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0人;如今,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727家,其中三级公立医院6家、二级公立医院23家,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62638张,共有卫生人员87974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0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43人。

1949年,全市农村就业人口133.2万人,全民单位职工8734人,职工月平均工资6.2元;2023年,菏泽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5032元。

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的民生温度,是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

“咱们附近设了个零工市场,您可以在这里登记个人信息,看看有没有适合您干的零工。”近日,在菏泽鲁西新区丹阳街道的“零工驿站”内,工作人员引导附近零工人员到站内登记信息,介绍有关服务情况,在零工驿站内举办招聘会,让400多名求职者与企业实现“面对面”选岗。

零工劳动者就业能力相对偏低、抗风险能力较差,因为信息不通、无固定场所等原因,就业相对困难。同时,一些企业和零工需求主体常遇到临时需要用工却找不到人的现实难题。尤其是农闲时节,来自周边镇街的农民工会自发聚集在街头等待用工。我市大力探索推进零工市场建设,通过搭建“零工驿站”帮助新就业群体、灵活就业人员就业。“零工驿站”的开设,让劳动者告别“马路蹲活儿”,为灵活就业人员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暖心服务,让找活儿更便捷,也有助于促进就业与产业、就业与民生的良性互动。

“累了来歇脚,渴了来喝水,没电来充电。”在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零工驿站”也在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在室内设温馨座椅、饮水机、空调、无线网络等,为零工人员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贴心服务,并在附近醒目位置设置温馨引导牌,将其打造成零工人员就业的“避风港”。

开设“零工驿站”是我市全力稳就业、保就业的创新举措之一。为了稳住就业“基本盘”,我市不断强化政策落实、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技能、优化经办服务,城镇新增就业连年保持6.5万人左右,尤其是依托县域资源、特色产业,打造了“曹县电商”“单县羊汤师傅”等27个劳务品牌,带动就业60万人。今年以来,深入开展“社区微业”行动,打造公益性零工市场,职业技能培训1.91万人次,创新推出“就业创业系列贷”,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3亿多元,扶持创业主体7万个,带动就业28.7万人次,一系列举措让更多群众端稳端牢了手中的“饭碗”,托起了群众满满的幸福感。

菏泽总人口1030万,其中150多万常年在外打拼,让外地的菏泽人在家门口“好就业”“就好业”十分关键。今年9月20日,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现场会在菏泽举行。这场高规格的国家级现场会为何选址菏泽?筑巢引凤、真诚服务,全力谱写“归雁兴菏”新篇章,正是最好的答案。

自201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人社局牵头开展“归雁兴菏”返乡创业行动,创造性在外创设297家返乡创业服务站,出台返乡创业政策20条,建设孵化基地,探索形成了“人才回引、项目回归、资金回流”的返乡服务新模式。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吸引50.9万人返乡创业就业,领办创办实体20.8万家,引进过亿元项目409个,逐步实现了从“劳务输出大市”向“返乡创业大市”的转变。

聚焦“一老一小”,守护民生福祉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关乎千家万户的福祉。

“社区有了食堂,真是太方便了,不用整天为吃什么饭发愁了……”在位于菏泽鲁西新区岳程街道郑州路上的鲁西新区002号社区大食堂,迎来了不少在周边居住的老年人,他们对开在家门口的社区食堂大加赞赏。

小食堂,大民生。近年来,菏泽鲁西新区积极探索,不断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在探索老年助餐食堂建设发展的基础上,菏泽鲁西新区聚焦低收入服务对象但不局限于老年人,考虑到孤困儿童、城乡低保家庭、残疾人等人员的经济条件、生活便利和用餐多样性,为了使弱势群体吃到新鲜、安全且营养均衡的食物,扩大助餐食堂救助面,创新建设“社区大食堂”。

“我们开设的‘社区大食堂’以60岁以上做饭不方便或者餐品种类单一的纯老家庭及独居、孤寡老年人,孤、困儿童,残疾人,低保家庭为服务对象,饭菜多样,价格实惠,让他们在家门口吃得舒心又放心。”菏泽鲁西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局分管负责人赵瑞君介绍,“社区大食堂”以堂食助餐为主、志愿者上门配送餐为辅、面向社会开放的服务原则,用心用情温暖特殊群体。

社区食堂是我市关爱老年群体、托起幸福“夕阳红”的缩影,为了推进养老服务改革,我市聚焦养老难题,不断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养老床位增加到3.7万张,完成了以失能特困人员照护为主的县级敬老院9处,连续三年实施提升改造敬老院49处。聚焦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培训各类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1.3万人次,大力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助老食堂等设施,就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深耕医养服务新模式,实现医养融合无缝衔接,积极争创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活动,成武县、曹县先后成功创建,形成了成武县“晚霞红光”医养融合、巨野县“嵌入式”养老等系列模式,经验模式在外省市推广。

投入力度彰显民生温度,我市持续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民生保障网逐步织密兜牢。75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重点,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近几年,救助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由2020年的510元/月/人提高至939元/月/人,农村低保标准由425元/月/人提高至761元/月/人,分别提高了84%和79%;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标准由2020年的663元/月/人提高至1221元/月/人,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标准由552.5元/月/人提高至990元/月/人,分别提高了84%和79%,切实兜牢困难群众基本防线。

在关爱儿童方面,我市多元推进困境儿童兜底保障,全市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和重点困境儿童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348元、1878元、1370元,共保障儿童7645人。今年1-8月份,发放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1亿元。围绕孤困儿童,持续开展“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和“护佑健康”孤困儿童大病保险项目,每年组织孤儿健康体检,为符合条件的困境孤困儿童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并全额补助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同时,建立健全儿童助学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为已满18周岁继续在读的发放助学金1万元。今年以来,已为287名孩子照亮求知路。

奋力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4年高考,菏泽一中再创辉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7人,双一流高校录取566人;在五大学科奥赛中,4人获省赛一等奖,23人获二等奖;在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中,2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日前,在菏泽一中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上,该校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备受鼓舞。

教育不仅关乎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民生”,近年来,随着城市扩容发展,在城镇化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在不断提高。为全力破解“入园难”“入学难”“大班额”“择校热”等教育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菏泽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把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育人环境作为民生福祉来抓,努力扩大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学校4311所,在校生208.5万人,教职工13.8万人。其中,高等学校4所,在校生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7所,在校生9.1万人;普通高中80所,在校生23.5万人;初中376所,在校生50.7万人;小学1333所,在校生9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生1408人;幼儿园2457处,在园幼儿27.1万人。尤其是近两年,全市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90所、幼儿园65所,城区新建了文苑小学、贵阳路中学、曹州路小学、鲁西新区八一实验学校等11所学校,着力破解“城镇挤”和城区幼儿园“入园难”问题,健全完善大班额长效防控机制,防止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反弹。

在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方面,我市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薄改提升工程,补齐农村学校运动场、宿舍、餐厅办学条件短板。“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实施义务教育薄改项目761个,累计完成投资15.98亿元,共计为364所学校购置教学设施设备10.92万台。加大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改扩建中小学餐厅、宿舍48个,累计投资1.6亿元,有效提升了乡镇驻地学校的吸附能力和保障水平。

绿树环绕的校园,明亮宽敞的教室,宽敞安全的活动空间,洁净开阔的操场,欢声笑语萦绕,孩子们在崭新的校园里,正度过属于他们的愉快时光。办学条件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面镜子,像这样美丽的学校,在菏泽正在逐渐成为标配,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乡村校园,甚至是黄河滩区,目之所及,最美的建筑是校园。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

75年来,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缺医少药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从乡村群众患病找“赤脚医生”,到家庭签约医生提供上门服务;从外出奔波看病,到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和质量、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群众就医便利和满意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卫生健康领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飞速提高,名医生、名专家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刷新医疗服务的“民生幸福指数”。近年来,我市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硕果不断,省立医院菏泽医院、省公卫中心菏泽分中心相继挂牌运营;省立医院菏泽医院门急诊综合楼投入使用,医院服务流程进一步优化,部分专科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22年市立医院、市中医医院“国考”成绩跻身全国A等级;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绩效考核成绩一直位于全省前五名之内,7家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全部达到国家推荐优秀等次;2023年我市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7地市排名中位居第二位,取得了较好成绩。不仅如此,我市省级重点专科建设也在不断突破,2023年市立医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再通专科”获评省级临床精品专科,市立医院血液内科、临床护理通过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评审;2024年曹县人民医院的急诊医学科,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单县中心医院的儿科获批省级县域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省内创建成功数量位居第一名。目前,全市综合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精品专科数量达到14个,其中市级医院4个,县级医院10个;中医医院拥有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3个、县域龙头专科7个。

时间拨回到2016年,菏泽市启动11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多年来备受诟病的“以药补医”机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为解决群众“看病贵”难题,我市抢抓改革窗口期,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立医院运行补偿机制,从而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经过多年来一系列的探索推进,我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制定完善医院章程;市立医院、曹县人民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省级试点和单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深化;抓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鼓励公立医院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并动态调整,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城乡医疗资源一体化、均衡化发展,有效提升镇街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筑牢村卫生室网底作用,初步实现了医疗机构得发展、医保基金得节约、患者花费得减少、群众满意度得提高等多方共赢局面;成武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典型经验得到国家卫健委和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因地制宜学习推广成武经验。截至2023年底,全市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

为了让群众“看得起病”,我市医疗“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从无到有,基本医疗保障网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逐年提高,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不断拓宽,用药报销比例不断提高,生育医疗保险待遇稳步提升,集采药品不断扩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为了让群众“看上病、看好病”,我市医疗“服务网”愈发完善。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按照标准要求科学规划设置到位,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5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1173处。全市列入创建计划的17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79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积极推动“名医基层工作站”建设,推动服务重心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充实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目前,全市设有名医基层工作站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165家,实现了乡镇卫生院全覆盖。

为了让群众“少得病、不得病”,我市公共卫生“防护网”愈发紧密,聚焦全周期健康保障,不断强化妇幼健康和老年健康服务,持续加强地方病防治和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全面提升传染病综合防控水平和防控效果。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人均预期寿命为80.68岁,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为13.17%;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52/10万、1.30‰、2.31‰、3.40‰……一组组数字,勾勒起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曲线。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