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社会新闻  > 正文

牡丹开处曲艺笑

作者: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5-05-08 09:12

□吕永清

去年牡丹节会时,接到好友胡世群的电话邀约,说是请了他的师父、著名笑星赵炎以及李金斗、石富宽等一众曲艺界明星来菏泽演出,想让我担任这场活动的撰稿。由于我对菏泽的牡丹和曲艺并不陌生,且对牡丹文化和曲艺文化的相互融合还特感兴趣,便欣然答应下来。

作为菏泽人,对牡丹和曲艺的爱早已深入骨髓。它们不仅是寻常的花卉与艺术,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镌刻于灵魂深处的精神图腾。

在它们之中,一个是国色天香的花中之王,曾“花开时节动京城”,让“一城之人皆若狂”。为啥狂?因为它不但“占断城中好物华”,还“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另一个则是曲艺,在菏泽更是有“曲山艺海”的美誉,它流传于民间,最具群众性,是一种最地道也最接地气的说唱艺术,直接从宋元时期唱到今天。

你想想看,菏泽有了牡丹和曲艺,不想引人瞩目都难?眼前有姹紫嫣红的牡丹,百看不厌;耳畔有数十种曲艺唱段,百听不烦。人生闲暇,到此一游,有此牡丹可看,有此曲艺可品,夫复何求?又安能不乐?

在菏泽人眼里,牡丹犹如脸面。几十万亩的大田牡丹次第开放,场面如海,花香沁心,那气势自然是极大的。“何人不爱牡丹花”?经过花农的精心培育、政府部门的大力宣扬,连街头卖烧饼的小贩也会夸几句牡丹的好处。以至于四月还没到,关于牡丹的宣传就已经铺天盖地。

牡丹开了,果然不负所望,红的、白的、粉的、绿的、黑的、黄的,在菏泽的泥土里挤挤挨挨地开着,说是开成了花山花海都不为过。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只为一睹这“国色天香”的风采。

有人说,牡丹好看也是有花期的,它的花期有点短。这是牡丹的短板,但短板之外,又给菏泽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为了让牡丹随时怒放,这儿的花农敢为人先,精心研制出“催花牡丹”。这些催花牡丹可了不得,在严寒季节下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上,它们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亮相,就惊诧了世界体育健儿的眼,震撼并征服了他们的心。

除此以外,这些年繁盛发展的牡丹加工产业,更是让菏泽把牡丹“物尽其用”,简直是用到了极致。比如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以及生物医药类产品,更是风靡一时,远销国内外,让菏泽的牡丹产业一枝独秀。

这还不算,近年来推出的各种美食“牡丹宴”,更是在传统菜肴中加入牡丹花蕊、牡丹花瓣、牡丹粉等众多牡丹元素,让它成为一道既有观赏性又具营养价值、让人不忍下箸的美食艺术品,俘获了国内外游客的心,滋养了男女老幼的胃。

走在菏泽街头,你会发现很多的牡丹元素,会时不时地映入你的眼帘。比如牡丹区、牡丹路、牡丹大酒店、牡丹书房、牡丹机场等,就连菏泽大剧院也被设计成了牡丹的造型,远远地一看到它,仿佛看到一个巨型的牡丹花盛开在阳光下。一旦走进它,那种感觉很奇妙,仿佛置身在一朵巨大的牡丹花中,不用吸吮自陶醉。

这剧院就是看演出的场所,在诸多的歌舞、戏剧、杂技等文艺种类之外,曲艺就是一种最让百姓们心动的民间艺术。开头说的曲艺界明星来菏泽演出就是在大剧院旁的菏泽演武楼举办。当时应邀来主持节目的北京演艺集团著名歌手加主持人程瑞特别高兴,他说:“来到菏泽,给我震撼最大的就是菏泽牡丹、菏泽曲艺了。一个地级市,竟然有几十万亩牡丹竞相开放,让十大花型、九大色系、千余个品种争奇斗艳,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还有咱们的曲艺,不服不行,这里能被称为‘曲山艺海’,能让相声、快板、坠子、小品、花鼓、山东琴书、山东落子、山东快书等曲艺形式都在这里百花齐放,我不得不为菏泽人的包容和对曲艺艺术的热爱点赞!”

也是,这儿的许多曲艺种类都是国家级、省级的非遗项目,哪怕你置身在偏远乡村,那些丝弦声、说唱声也会让你随处可闻,随时可听。听听这儿的民间谚语吧:“花鼓进了庄,家家不喝汤”“一听竹板响,老少听曲忙”……就是这样的民谚,就是这样的曲艺,偏偏男女老少还都爱听,一个个宁愿不吃饭,也要早早地坐在那里听曲,哪怕是站着、蹲着,也要过过曲艺瘾。这也许就是曲艺千百年来自带的一种无形魔力吧?

说起来还真有点晕,牡丹与曲艺,本就一雅一俗,互不相谋,却在菏泽以及菏泽举办的国际牡丹节会上奇妙地交融了。你看,花开时节,游人云集,曲艺家以及民间艺人们便来助兴;曲艺演出,又常以牡丹为题,还偏偏设在牡丹园里或园区附近。台上艺人说着《数来宝》,台下观众笑着应和,掌声笑声与花香搅拌在一起,飘散在四月的风里,悦耳又悦心。

说到菏泽的曲艺,它还真是很有生命力的。我一直以为,土生土长的生命力其实是最厉害的。别的不说,就说被称为“小曲子”的山东琴书吧,无论后来走出去的北路琴书和东路琴书多么辉煌,它的发源地都在菏泽,都是在源于郓城的南路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想要听原汁原味的山东琴书,就得在菏泽听。我去过郓城艺人陈乃端家,他家存有一本琴书的艺术谱系,上面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记载。

那时的民间艺人大部分没有文化,都是靠师父领进门后口传心授、一句句教出来又靠自己死记硬背铭刻在心的。为什么一开始的曲艺唱词都很文雅?那是一帮文人雅士消遣玩的。传到社会上后的曲艺唱词都是通俗易懂的?那是底层百姓谋生的饭碗,那是民间艺人赖以生存、赖以成名的口艺,要在唱过一遍之后,就得清楚地送进人们的耳中,让人们一听就懂。在这个基础上,对艺人嘴上的功夫就特别考究,毕竟字不清唱不明,毕竟字不正听不清。嘴上没功夫,吐字必然含糊不清。唱不清,那就是在拿钝刀子钝人的肉,戳人的心呐!就冲这,它也成了艺人们不得不遵循的艺规艺德。再说了,以后能不能成腕儿、成角儿,那就得做到字正腔圆,把道白与唱词咬准了,一字一句扣人心弦,这也是民间艺人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与别处的曲艺不同,菏泽的民间曲艺段子好多都是与牡丹题材有关。曲艺和牡丹并行,牡丹和曲艺同香,这也是菏泽牡丹、菏泽曲艺独有的一种特色吧,以至于很多人都说,要是来到菏泽不看看牡丹、不听听原汁原味的曲艺,那都算是白来了!毕竟,牡丹是看的,曲艺是听的,可说到底,它们都有让人高兴的艺术范儿,恰如赵炎与张钢合说的相声《各有各味儿》。

作为菏泽最为亮丽的文化名片,菏泽牡丹、菏泽曲艺就像一串串珍珠,确实让人百看不厌、百听不烦。你想,世界牡丹大会在这儿举办七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也举办三十四届了,年年人流如织,届届屡攀新高,这本身就是一个明证。去年,赵炎、李金斗、石富宽等一众曲艺界大腕来了,给喜爱牡丹和曲艺的人带来了《欢声笑语》。而今年,著名相声演员、青门海派创始人方清平带着他的单口相声又来了,说得是不紧不慢,却让听得人直拍大腿,哪怕拍红了都不觉得疼。

如果说,牡丹是菏泽人的面子,那曲艺就好似菏泽的里子。既然是里子,纵然不刻意打扮,那也是自有一番风味的。相声、快板、坠子、小品、花鼓、山东琴书、山东落子、山东快书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都在一个大锅里煮。嗨,你还别不信,偏是这般的大杂烩,反倒熬出了一锅好汤。在菏泽,乡间的老大爷能来段山东快书,市井的妇人也能哼几句山东琴书,就连那黄口小儿,亦能学两声相声里的“噫”,捧哏捧得人捧腹,逗哏逗得人憋不住笑,甚至连眼泪都淌出来了。看到了吧?啥叫人气?这就叫人气!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牡丹在开,曲艺在笑,开成了仙境,笑出了境界,不仅把曲艺艺术融进国色天香中,还把牡丹文化元素揉进曲艺中,让两者融合得浑然一体,不着一点儿痕迹,就像是一种得天独厚、水到渠成的双向奔赴、双向融合。我觉得,有曲艺相伴,这是菏泽牡丹之幸;有牡丹相映,这是菏泽曲艺之幸。

有的花农特喜欢曲艺,演武楼的曲艺专场、茶馆里的曲艺茶座、曹州曲艺厅的常年演出,总能见到他们一边品茶、一边听曲的影子。牡丹是他们的命根子,曲艺也是他们的心尖子,这两者之间各自独立又交相融汇,不可偏废。有句话儿说得好:这牡丹和曲艺,就像茶和水,分开来各有各的味,合在一起才出彩。品爵着这样的化境,看着茶老板把滚水冲进茶壶中,他们在弥漫开来的茶香里听着曲,听着与生俱来的乡音。

花农如此,那些民间艺人也都是些爱牡丹的主儿,爱牡丹同样爱到了骨子里。为啥要把牡丹唱进自己的段子里去?那就是想让牡丹的生命力变长,变得长长久久的。听到曲艺中的牡丹,谁的眼前不会出现大片的花海、摄神夺目的牡丹呢?牡丹开在了曲艺中,连曲艺界的最高奖都被命名为“牡丹奖”,这不就是最好的印证吗?菏泽的“坠子皇后”刘瑞莲更是凭借自己的唱功荣膺“牡丹奖”……最美的牡丹、最美的曲艺在此拥有了最佳的艺术默契度,让菏泽这座“中国牡丹之都”“中国曲艺之乡”的双料招牌,相互支撑,交相辉映。

牡丹节会期间,那些说唱曲艺的人穿着大褂,在台上说学逗唱,任凭牡丹在他周围开成了海,任凭看花人一波波地来,直到把他们逗得前仰后合。有时候,我甚至会有一种错觉,牡丹的笑容和人的笑容会在自然中悄然重合,重合成一种最温馨的走心的画卷。在这儿,牡丹的雅和曲艺的俗,简直就是人间最好的粘合剂,让二者在雅俗共赏中变成一种人间美味,给菏泽镀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若从这个层面讲,菏泽曲艺其实就像牡丹的根,看着不起眼,却扎得很深很深。牡丹好看,再好看也就二十多天。可这曲艺就不一样了,一年四季都不断。牡丹把游客引来,曲艺把人留住,这就是牡丹、曲艺的最佳结合点。一句话,取长补短,强强联合,牡丹曲艺续写神奇。

菏泽人是聪明的,知道单靠牡丹留不住客,也知道仅有曲艺招不来人。于是便趁着牡丹节会的举办,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外来的游客看完牡丹,顺便听听曲艺;本地的曲艺爱好者,也因牡丹节会有了更多看演出的机会,以至于里里外外各得其所,男男女女皆大欢喜,大大小小满意而归。

确实如此。傍晚时分,游客们纷纷从牡丹园出来,又三三两两走进茶馆或曲艺厅,听一段山东快书,再来段坠子书,看一场山东琴书表演,再来品品莺歌柳书,真的是太惬意了。有对北京来的年轻恋人,本来只打算看看牡丹就走的,结果迷上了这儿的坠子,连着三天都没听够。他们说,“这土得有点掉渣的坠子,竟然比德云社有意思多了。”

这样的现象绝不是偶然。很显然,牡丹和曲艺绝对是一对黄金搭档。别的不谈,下面的三组画面就足以让人慨叹不已:花农们忙着数钱,艺人们忙着赶场,观众们忙着看花、听曲、拍照,然后再一股脑儿地发朋友圈。不信的话,你打开手机,无论带不带货,那些关于牡丹、关于曲艺的直播,那些关于牡丹产业、关于曲艺非遗的视频,那些关于花事花魁花魂、唱腔唱段唱词的文创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让你不得不点击,不得不心动,不得不关注,不得不推介……难怪一个老人这样感慨:“老喽,没想到这帮年轻人,都把咱菏泽的牡丹和曲艺玩出花来了。”

他在感慨,其实我也在感慨,菏泽人真的挺用心的,他们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在数字经济时代续写着关于牡丹和曲艺的新传奇。其实说白了,反过来细想想,还真的挺有意思的,牡丹和曲艺不就像一对千年老友吗?年年相约在春天见面,一个用色彩装点城市,一个用声音温暖人心。它们虽然不说话,却把菏泽的故事,悄悄地说给每一个愿意停留的耳朵听。

这就是菏泽牡丹与菏泽曲艺的盛宴。也许牡丹终会凋谢,曲艺也会冷场。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呢?来年春天,牡丹照旧会开,艺人们照旧会说学逗唱。而看客们,也照旧会来,带着同样的热情和不同的手机。

牡丹入眼满眼春,曲艺入心抖精神。你还别说,在牡丹之都看牡丹,在曲艺之乡听曲艺,还真的是一桩人生美事。

牡丹开处曲艺笑。来吧,这样的菏泽值得你来。在这里,一片片国色映红了曲艺,一段段曲艺染上了天香。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