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社会新闻  > 正文

花开黄河畔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芍药产业融合发展的菏泽探索

作者: 刘兰英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5-06-23 09:07

四月的菏泽,牡丹盛开;五月的黄河畔,芍药争艳。从谷雨到初夏,菏泽这片黄河冲积平原上演了“花事接力”。当“黄河滩莎拉”鲜切花畅销国内外市场,当黄河堤坝旁绽放出生态与经济双赢之花,菏泽正以千年芍药为钥,破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黄河生态密码,深入探索特色产业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创新路径。

时至六月中旬,花期已过近月,但在牡丹区李村镇闫楼村的芍药基地,记者看到成片的芍药依然郁郁葱葱,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芍药基地负责人闫春河是土生土长的闫楼村人。2018年,他返乡创业,从6亩试验田起步,跨入“芍药界”。如今,他成立的菏泽誉文花木种植有限公司已拥有三个基地、1200多亩芍药和120多个名贵品种,并注册了“黄河滩莎拉”商标。

“这个基地距离黄河不到一公里,芍药喝着黄河水长大,品质出众。”6月20日,闫春河站在田垄上向记者介绍,整个公司今年产出鲜切花100多万枝,其中“黄河滩莎拉”因其花茎粗壮、花蕾饱满备受市场青睐。

闫春河计划未来三年将芍药种植规模扩大到1500亩,让芍药在黄河岸边筑起一道生态屏障。

离开闫春河的芍药基地,沿黄河堤岸西行20公里,便来到东明黄河河务局高村管理段130亩芍药基地。这个与黄河仅一堤之隔的芍药基地,是东明黄河河务局与牡丹区同宾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携手打造的示范项目。芍药与护岸林木错落有致的布局,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生态景观带。

“这片芍药既绿化美化了河岸,提升了黄河沿岸生态环境水平。同时芍药种植还改良了黄河淤背区土壤结构,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东明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张传河告诉记者。

同宾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同宾正带领工人在基地进行田间管理,作为较早探索芍药鲜切花的人,他见证了菏泽芍药从药用到鲜切花的转型。

“2000年4月,受催花牡丹的启发,我们带着4盆芍药,本想到上海寻找盆花市场,误打误撞进入了当时最有名气的鲜花市场,一位鲜花店老板告诉我们,芍药可以做鲜切花。”韩同宾回忆道,2001年,他开始进行芍药鲜切花生产,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从那时起,菏泽进入了芍药鲜切花时代。

菏泽芍药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至明清时期成为芍药种植的核心区域。芍药野生种群最早见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为芍药的繁衍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黄土高原沿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而下,孕育出一条绚丽的芍药“丝带”。作为黄河入鲁第一站的菏泽,在这条“丝带”上熠熠生辉。

“一些从国外引进的芍药品种在菏泽落地生根后,生长状况超过了其原产地,开出的花朵更大、色彩更艳丽。”我市从事牡丹芍药种植及进出口贸易近30年的专家王建立告诉记者,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精细管理,菏泽仿佛赋予了这些芍药新的生命力。

菏泽芍药产业在发展历程中不断转型升级,从最初的“挖根卖药”到“切花致富”,随着品种不断丰富和优化,芍药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菏泽芍药种植面积已达5万多亩,涵盖9大色系、10大花型、600多个品种。切花时间又早于欧美一些国家20天至40天,占据时间优势。2022年,鲜切花产量达到6500万枝,近三年来,年产量持续稳定在1亿枝左右,占据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菏泽芍药鲜切花贸易的蓬勃发展带动种植规模的持续扩大,用地需求日益增长。面对土地资源紧张和芍药重茬种植带来的土壤问题,市委副秘书长、市牡丹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陶福占说:“我市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坑边、路边、沟边及黄河岸边等非耕地资源,破解土地瓶颈,推动芍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4年,几家芍药种植户联合,在东明县小井镇市东新农场连片种植了400余亩鲜切花芍药,目前长势良好。毗邻这片基地的是鄄城人蒋占领与他人合种的4000亩药用芍药区。此外,蒋占领还在东明县国有三春集林场种植了1000亩芍药。

“虽然现在鲜切花芍药很受欢迎,但药用芍药在中药材市场的需求依然稳定。”蒋占领介绍,“药用芍药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前两年套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三年起通过收籽育苗获得收益,第五年秋季采收芍药根。按照当前芍药根的价格来计算,亩效益可达3万元”。

走进东明县国有三春集林场,进入休养期的260亩林下观赏芍药与高大的生态树木相互映衬,清脆的鸟鸣在林间回荡,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态画卷。

“我们依托湿地公园生态优势,创新‘林芍共生’模式,盘活了林下空间,提升了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三春集林场场长薄延洲表示,在提高林地产出价值的同时,有力地维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从《诗经》“赠之以芍药”的古老浪漫,到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菏泽芍药产业正以“花开黄河畔”的从容与决心,谱写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共进的美丽篇章。

记者 刘兰英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