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社会新闻  > 正文

抗战赴国难 热血铸丰碑
老照片见证日寇侵菏历史

作者: 姜培军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5-06-27 09:36

image.png

image.png
▲抗日窝窝队使用的大刀。 ▶李必蕃壮烈殉国的场景雕塑。

□记者 姜培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无数仁人志士谱写了一首首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他们用信念和生命阐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民族血性,什么是责任担当。80年光阴流转,硝烟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依然激荡在民族记忆深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菏泽市抗日纪念馆,倾听历史的声音,寻找胜利与和平的密码。

“1938年5月,日军首次侵占菏泽城,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

“1938年12月至1939年3月,八路军115师挺进鲁西南,开辟运西抗日根据地。”

“1940年9—12月,红三村保卫战,成为平原抗日根据地坚持斗争的光辉范例。”

……

2025年6月24日,记者走进菏泽市抗日纪念馆。展厅地板上镶嵌的一块块铜牌格外引人瞩目,上面简略记述了菏泽的抗日历史。

走过菏泽市抗日纪念馆内微缩的卢沟桥,即走进了那段血与火的抗战历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当年日军在菏泽留下的照片。第一幅照片上有“菏泽县警备队第三中队讨伐归来”的字样,多名日军士兵骑马背枪。第二幅照片为日寇占领菏泽城后的街景,残垣断壁,景象凄凉,这是日本侵略者对菏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鲜活见证。还有一张照片,上面有一名身穿军服、头戴军帽的日军士兵,军刀拄地,背景有“大日本军高庄集警备队”的字样。这组照片是一位有心人在菏泽一家照相馆发现的,如今已经成为日寇侵略中国的铁证。“1938年5月,日寇铁蹄踏入菏泽,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菏泽市抗日纪念馆讲解员李效凡介绍,“1938年5月14日,日军首次侵占菏泽,烧杀抢掠长达10余日,残杀民众2000余人,奸污妇女数百人。巨幅油画《铁蹄践踏下的菏泽城》,真实再现了当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此后,日军长期占领菏泽及周边县城,频繁进行残酷的‘大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制造了一桩桩惨绝人寰的血案。”

抗日亲兄弟,杀寇父子兵

菏泽市抗日纪念馆展厅内有一串铃铛,这是杨履谦烈士曾经使用过的马铃铛。因时间久远,响铃上面生了铜锈。

杨履谦烈士和杨授谦烈士是一对亲兄弟。1898年,杨履谦出生在东明县许寺村(现属牡丹区)一个颇为富有的农民家庭。他幼年聪慧,学业精进。1940年3月,八路军华北讨逆部队打败了叛军石友三部,东明县第一次获得解放。同月,东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杨履谦担任东明县自卫队总队长。6月中旬,日军兵分12路,向濮阳、清丰、内黄、东明等地进行合围“扫荡”。6月23日,杨履谦率部宿营孙楼,被叛军石友三部的一个骑兵连包围。为掩护战友们转移,杨履谦与通讯员一起吸引敌人,边战边撤,退至陈楼时,被叛军石友三的骑兵追上。双方展开激战,杨履谦身上数处受伤,最后退至一个桃林内等待和敌人死拼。他对通讯员说:“我已负伤,久战不利,我掩护你撤退。”通讯员不走,杨履谦蹬他一脚说:“要为革命着想,不要管我!”此时,敌人已攻进桃园里,杨履谦跃身而起,只身和敌人奋力拼杀,壮烈殉国,时年42岁。

同年上半年,年仅19岁的杨授谦担起了东明县委宣传部部长的重担,下半年又担任了中共豫北地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1942年,刚从太行党校毕业的杨授谦在赴任东明县委书记途中,与敌人遭遇,利用交通沟与敌人周旋,掩护战友突围时不幸被捕,后英勇就义。杨授谦和妻子新婚三天后就分别奔赴各自战斗岗位,直到1942年牺牲再也没有见过面。

“杨氏兄弟为了抗日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滔滔黄河,奔流不息。杨氏双雄,精神永存。”李效凡感慨道。

抗日亲兄弟,杀寇父子兵。这对父子就是梁仞仟与父亲梁秀松,郓城县人。1937年9月,郓城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他们家中成立。1938年1月,中共郓城中心县委在他们家中建立。1939年9月,郓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梁仞仟被推选为郓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梁秀松被选为郓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六区区长。父子二人同时被民选为抗日干部,一时传为佳话,群众编了歌谣:“老区长梁秀松,骑毛驴戴眼镜,倾家荡产闹革命,年高六十又出征。儿子当县长,老子听命令。抗战杀敌人,梁家父子兵。”

1938年春,郓城中心县委先后在郓城城南等地举办了三期抗日骨干训练班,梁仞仟亲自担任教员。梁仞仟和学员们都挤在三间破屋里,他们铺麦秆,枕砖头,吃黑窝窝头,在院子里上课。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情绪高涨。群众见他们讲的话、唱的歌都是打日本鬼子的事,又见他们顿顿吃大窝头,便亲切地称训练班为窝窝队。从此,抗日窝窝队的名声传遍四方。

后来,父子二人双双为国捐躯。

场景雕塑照亮“民族之光”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历史上,曾经有8名菏泽籍国民党将军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另外还有2名湖南籍国民党将军血洒菏泽大地,其中上将1名、中将3名、少将6名,他们分别是赵登禹、姜玉贞、马玉田、李必蕃、黄启东、刘景山、朱士勤、郭子彬、李翰卿、刘星南。”李效凡介绍。

抗战期间,菏泽籍将军赵登禹牺牲在了北平,而湖南籍将军李必蕃牺牲在了菏泽。菏泽市抗日纪念馆内有一组场景雕塑,讲述了李必蕃奋勇杀敌、自戕殉国的经过。

第一个场景雕塑是李必蕃率队冲出城门与敌人搏杀的情景。1938年5月,日军大举进犯鲁西南。国民党第二十三师师长李必蕃、参谋长黄启东率部在菏泽、郓城一线设防。1938年5月13日,日军攻陷董口,直指菏泽。李必蕃于菏泽城北大丁庄设防抗击。经一昼夜激战,大丁庄失守,李必蕃率部退守菏泽城内。14日,在敌人飞机大炮的轰击下,菏泽城防工事全被摧毁,日军攻进城内。李必蕃临危不惧,亲自率领部队出击,血肉相搏,杀声震天,打退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

第二个场景雕塑是李必蕃壮烈殉国的情景。激战中,日军用迫击炮轰塌菏泽城西北角,大批日军进入城内。二十三师官兵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李必蕃身负重伤,部下急将他抬下战线,行至城南王庄时,伤势恶化。李必蕃勉强支持坐起,在军用地图空白处奋笔疾书:“误国之罪,死何足惜,愿我同胞,努力杀敌。”随后自戕殉国。

第三个场景雕塑是哀悼李必蕃将军的情景。李必蕃以身殉国,义薄云天。菏泽市抗日纪念馆内展出的《西北文化日报》,记录了“菏泽战役李师长殉职”的消息。国民政府追晋李必蕃为中将,并相继在河南开封、湖北武汉、湖南岳阳、长沙、嘉禾等地为李必蕃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代表吴玉章、罗炳辉等参加了追悼会。新华日报社送的一块写着“民族之光”的金字大匾,特别引人瞩目,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对李必蕃为国捐躯的高度评价。

噩耗传到长沙,李必蕃的妻儿肝肠寸断,其最小的儿子仅1岁有余,尚不能理解“父亲殉国”为何意。2018年,黄启东的小儿子与李必蕃的外甥从外地赶到菏泽,想了解一些长辈的抗战往事。“因为年代久远,照片遗失,此前,黄启东的小儿子甚至不知道父亲的模样。那天,在展馆里,他在父亲的遗像前站了很久。”菏泽市抗日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85年、1986年,黄启东与李必蕃相继被追认为抗日烈士。

有一种光芒,穿透历史的尘埃,永远闪耀;有一种记忆,如同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80年沧海桑田,今天我们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是为了缅怀先烈的英勇牺牲,铭记和平的来之不易,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