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深度报道  > 正文

岳新军:难忘最惨烈的那顿饭

作者: 姜培军 郭卫东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3-08-04 09:33

image.png

□记者 姜培军 郭卫东

70年前的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赢得了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家国天下,烽火情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许多菏泽籍老战士洒下了热血,留下了拼搏的身影,97岁的岳新军就是其中的一员。近日,记者走进菏泽鲁西新区岳程办事处,采访了这位“最可爱的人”。

岳新军戴上军功章接受记者采访。

最惨烈的一顿饭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永远忘不了那一顿饭。”8月2日,97岁的岳新军回忆起70多年前的一幕,禁不住老泪纵横。

“一天,我和副班长及另一位战友出去找吃的,没有想到只有我自己活着回来了。”回忆自己的革命史,岳新军从“最惨烈的一顿饭”开始讲起。

“‘联合国军’的飞机发来了,投下一颗颗炸弹,有的就落在我们身边。”岳新军说,“等敌机飞走,我发现两名战友都不动弹了,爬到他们身边一看,发现副班长的肩膀被炸了一个大洞,鲜血不住地往外流,我就想法给他止血,但是伤口太大了,根本止不住。另一位战友更可怜,他的肠子都流出来了,当场就牺牲了。”后来,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副班长被抬到医院,还没有来得及治疗就停止呼吸了。“都是风华正茂的好年华啊,就这样在我身边死去,这一幕我永远不会忘记。”岳新军伤心地说。

其实,危险从跨越鸭绿江就开始了。岳新军这样回忆战场险况:敌机接连轰炸,转眼平地出现十几平方米的弹坑;夜间行军,狭窄的山路旁是黑不见底的深谷,战士们手拉着手前行,一不留神便可能丧命于此。

“我所在部队是第二批入朝作战的,我们出发时棉帽刚发下来,有的部队棉帽还没有发下来,用毛巾裹着头就出发了。”岳新军回忆,“一天晚上,我们乘坐木船渡江,船上共坐10多个人。小船开出不久,被敌机发现了,他们开始疯狂地投炸弹、打枪。”

“到朝鲜后,我发现那里的老百姓住在深山沟里,三户两户的,非常分散,但是见了我们都非常友好。”岳新军回忆,“他们搬运东西时,男人背扛肩挑,妇女都是用头顶。”他说,每次喊声“阿玛妮”,都能得到对方热情回应。

被弹壳崩伤左臂

岳新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主要有三项任务:在重机枪连扛弹药箱、抬担架、在伙房帮厨。“猪肉、大米、白面也吃过,但是比较少,多数情况下吃高粱米,这是在后勤补给能供应上的时候。”岳新军回忆,“后勤补给跟不上的时候,就吃炒面。”所谓“炒面”是指将小麦、大豆等炒熟、磨碎,再加入食盐。没有水,大家便抓起一把炒面,就着一把雪往嘴里塞。长期食用炒面,营养成分单一,缺乏多种维生素,很多战士都患上夜盲症。

“如果不加水,吃炒面就像吞沙子,根本咽不下去,后来看见炒面就干呕。没办法,这也得吃,否则根本没有力量打仗啊!”岳新军感慨地说,“我那时候比较喜欢吃玉米棒子,用水煮一下感觉比吃炒面强。”在后勤补给跟不上的时候,他直言饿得“眼黑”。“我腰里掖着一个瓷碗,山沟里有水,口渴了就用来舀水喝。”岳新军回忆。

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悬殊,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用“敌有我无,敌多我少,敌好我差”十二个字来概括。这种差距,在志愿军初入朝时尤为突出。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首次出境作战,无法像在国内一样得到就地支援。汽车兵“找规律、错时间、钻空子”,创造了许多对付敌机轰炸扫射的行车办法,铁道兵创造了“分段倒运”“顶牛过江”“水下桥”等战法,建立起“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成为志愿军打胜仗的有力支撑。

“我们的武器落后,为了躲避美军的飞机,我们白天躲在防空洞里,晚上灭灯,不能乱跑。”岳新军回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左臂受伤了。“这个伤疤是被敌人的弹壳崩伤的,后来上级还给发了5块钱的慰问金。”岳新军指着左臂上的伤疤对记者说。这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朝鲜战场上,美军1个师的火炮相当于志愿军4个军火炮总和。面对美军的狂轰滥炸,志愿军有时冻得连子弹都打不出。

“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绝不后退。”岳新军说,志愿军战士们发扬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在岳新军的讲述中,志愿军胜利“密码”逐渐被解开,那就是正义之师不可战胜。

驻扎上海不能“单独行动”

“我们一个班12个人,一挺重机枪,大家分工协作,我是负责扛弹药箱的。”岳新军回忆,他是1947年参加革命的,后来陆续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

“渡江战役的时候,我们乘坐的是木船,记得当时一只船上坐10多个人。”岳新军回忆。渡江战役胜利后,他随陈毅、粟裕率领的第三野战军攻打上海。“当时81师负责打市里、80师负责打市外,双方伤亡都很大。”岳新军说,“打下上海后,我们就驻扎在城里。上海是大城市,大家都开了眼界,老百姓都对我们很好。”1949年5月27日清晨,天还下着小雨,上海市民打开家门惊奇地发现,马路两边潮湿的水泥地上,睡满了身穿黄布军装的解放军战士。宁愿睡马路,坚决不入民宅,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采访中,记者就这一细节向岳新军求证。“当时要求非常严格,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喝老百姓一口水。”岳新军回忆。在上海解放纪念馆,收藏有《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这份在攻占上海之前,由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与部下共同起草的文件,是革命军队执纪严明的见证。

“驻扎上海期间,不许战士‘单独行动’,不让个人随便出去,如果出去要一个班或者一个排集体行动。”岳新军回忆,这一方面是保护战士个人安全,另一方面是为了政治社会稳定。

几个月后,岳新军所在部队开出上海城外,随后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入朝作战乘坐的是木船,离朝回国的时候乘坐的是火车。”岳新军说,回国整编后,他于1954年退伍回到菏泽。采访中,老人翻出了压在箱底多年的军功章、荣誉证书,把军功章小心翼翼戴在胸前,脸上洋溢着自豪和骄傲。

“相较牺牲了的战友,我算是幸运的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值得珍惜。”经历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岳新军更懂得和平来之不易。如今,他把荣誉留给过去,和家人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坚守着军人的初心与本色。

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致敬英雄“老兵”。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