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深度报道  > 正文

周凤麟:在抗美援朝战场救死扶伤

作者: 姜培军 郭卫东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3-08-09 09:41

和女儿一块就餐
火红的青春火红的年华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郭卫东

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民族期望和人类正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反抗侵略。这支斗志昂扬的军队,靠着简陋的武器,一把炒面一把雪,硬生生地把不可一世的对手打到谈判桌前。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19岁女生周凤麟,放弃做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参军入伍,在抗美援朝战地医院救死扶伤。70多年过去,朝鲜战场上那些刻骨铭心的战斗经历,已成为周凤麟难忘的青春记忆。

接收伤员连门板都用上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没有前方和后方之分。轰炸机整天在我们头顶上飞,护送伤员的火车白天不敢走,要停在山洞里,等晚上再走。”8月8日,92岁的周凤麟回忆。1950年12月,她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11月入朝参战,作为卫生兵在抗美援朝战场救死扶伤。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就此拉开序幕。那一年,正在冀鲁豫区第二师范学校读书的周凤麟,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忆起报名参军的情况,周凤麟说:“我自幼在菏泽城里北顺城长大,因为小时候经历过战争,对于侵略者特别深恶痛绝,祖国需要我就去。”

1951年11月,在进行必需的医护技能培训后,周凤麟与同批战友从辽宁安东(今丹东)跨过鸭绿江。到达32兵站医院的第一天,周凤麟就积极投入到重伤队的医护工作中。

“我们医院驻地都在运输线上,因为接收和护送伤员方便。敌人飞机轰炸时专门炸车站和桥梁,我们每次去接收前方送下来的伤员时都很紧张,因为不知道敌人的飞机什么时候会来。全院去接收、救治伤员时,门板、简易担架都要用上,有时候当地的老百姓也会参与。”据周凤麟回忆,夜间为了尽快运送、安置伤员,男同志会直接背着伤员,女同志就配合抬运,争取在没有光源的环境下迅速、安全转移伤员,避免被敌方轰炸机发现。

在敌人不分昼夜地频繁空袭轰炸中,周凤麟与战友一起配制药品、救治伤员、转移阵地。周凤麟说:“在朝鲜到处充满着危险,敌人的飞机就在我们头上来回飞,没完没了地炸。”

清晨醒来眉毛上结冰碴

“当年天太冷了,防空洞被炸时,我夜里便与大家挤在一起休息,清晨醒来眉毛上都是冰碴儿。”周凤麟回忆。因抗美援朝战场上条件简陋,她不得不动脑筋、想办法。交通线被毁、药品短缺时,她就用树枝、木头搭一个小棚子,顶上罩一块白布,创造一个没有灰尘的环境来配药。

有一次,周凤麟正在小棚子里做药剂,敌人的轰炸机逐步逼近兵站医院驻地。大家迅速跑向防空洞,有同志知道她在小房子里做药,边跑边喊:“小周,赶快出来!”

周凤麟出去抬头看了看,发现轰炸机已经飞过这片区域,她认为,敌人不会再返程进行轰炸。

“当时我没出去。后来发现,在距离我配药的小房子50多米的地方,敌人投放下一颗炸弹,但它没响、没爆炸。那一次要是响了、爆炸了,那我就回不来了。”周凤麟回忆说。

据周凤麟介绍,每次战役结束,兵站医院会休整几天。在这期间,兵站的医护人员常常需要上山砍玉米秸,用于搭建、修补防空洞,积极备战。深山雪厚,穿着军大衣的周凤麟每迈出一步,都要先把腿从雪窝里拔出来,再踩进另一个雪窝。等砍倒一些玉米秸,战士们便把一条粗麻绳的两端分别绑在自己腰间和玉米秸上,再拉回去。“有时山坡很陡,来不及调整姿势,我就闭上双眼、双手扯住绳子,头朝下、脚朝上,被玉米秸扯着滑下山。下来后整个人就像雪人,现在想想非常危险。”周凤麟回忆道。

躲避轰炸,紧急救援,兵站医院的这种工作状态一直持续到1953年7月停战。“停战后,我们在当地百姓家借住过两个月。”周凤麟回忆,那段日子,志愿军战士与当地百姓相处得很融洽,语言交流不畅,他们会借助肢体语言进行沟通。

战地记者火海救人

周凤麟的丈夫陈锦清1928年出生于福建,19岁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后,多次参与学生运动、发表进步文章。1949年陈锦清返回大陆,并参加了闽中游击队,同年10月份,他还参加了解放厦门的漳厦战役。

1950年11月,陈锦清奉命北上入朝参战,成为随军战地记者。1951年3月,朝鲜民房被敌机轰炸成废墟,百姓御寒的棉衣、棉被都化为灰烬。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政治部下令,志愿军要把自己棉衣和棉被里的棉絮都掏出来,送给当地百姓御寒。陈锦清赶往一个村庄采访。刚到村口,几架敌机突然俯冲下来,开始轰炸村庄,民房顿时燃起大火。听到百姓呼救声,陈锦清等人立刻冲进废墟救人。几个朝鲜百姓得救后,拉着陈锦清说废墟里还有两个女童。陈锦清弄明白村民的意思后,立刻不顾一切地返身冲进火海,把两个朝鲜小女孩抢救了出来。

1951年10月,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利用空中优势,对志愿军后方补给线进行了封锁轰炸。当时,陈锦清奉命乘坐运送弹药的车到前线采访。在通过封锁线的时候,敌人的燃烧弹引燃了弹药车表面的伪装。陈锦清与战士们迅速设法灭火,避免了车毁人亡的事故。为此,志愿军总政治部给他记了二等功。

陈锦清有一次在军械库采访时突发大水,可军械库的守卫战士很少。眼看着水漫进了军械库,他们几个记者就跳进水里打捞、转移弹药。

周凤麟的家中至今保存着一枚枚军功章。闪光的军功章,代表着老人闪光的足迹。70多年过去,广大志愿军将士当年面对生死考验,无所畏惧、浴血奋战的历史,已经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