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深度报道  > 正文

印入寸心有乾坤

作者: 姜培军 郭卫东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3-09-05 16:18

陈广增介绍自己的篆刻生涯
一笔一画极认真
篆刻工具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郭卫东

“金石藏日月,方寸纳乾坤。”一方印章,包罗万象。

65岁的陈广增于1979年与篆刻结缘,从此痴迷于这一行当。工作之余,他拜名师购书籍,埋头苦修、认真钻研,在刀与石的碰撞中,沉浸、痴迷、开悟、提升。

在45年的时光里,陈广增每当端起方石、拿起刻刀,澎湃的激情便在指尖绵绵流淌。

潜心篆刻45年

当刻刀在方石上划过,那“嘶嘶”的声音,给人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9月2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陈广增位于菏泽点将台路的篆刻工作室,听他讲述自己的治印故事。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几把刻刀,是这间篆刻工作室的主要陈设。一枚枚印石之旁,放着一本朱红色的篆文,那是陈广增多年的劳动成果。

“爱上篆刻,源于从小喜欢写写画画。”说起自己对篆刻的热爱,陈广增充满了激情。由于自幼喜爱书画艺术,把玩石头时,他想要是在上面刻上字,是不是更有意趣?对,可以学篆刻呀!

“刚开始学习刻章时先学着写反字,就像小学生学写字一样一笔一画,就那么一直练,真的很枯燥。”陈广增回忆道,21岁那年,他正式入行,吃上篆刻这碗饭。当时,他拜师学艺,老师有沙荣瑞、张裕书等。

“学习篆刻前两年,手上就没有断过伤口。”陈广增回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爱这行便不觉得苦,如果不爱会觉得苦不堪言。”起初不懂窍门,全靠试和悟,稍不留神,锋利的刻刀便划破手指,受伤是常有之事。但他并未退缩,拜师学艺后眼界更宽,也更坚定了学习篆刻的信心。

篆刻是非常精细的工艺,小小印章,要用很尖细的刻刀,一点一点地刻。制作印章的材料很多,金银铜铁木、牛角橡胶、塑料、有机玻璃等。陈广增说,首先把材料制成方形圆形或多边形,打磨后在印面写上反体字。印如果小,字的笔画也就小而细,需用非常细的毛笔书写。

“印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到借条、签订合同,或在书画上留下名号;大到政府法规、法院判决,都要用到印,功能类似于现在的身份证。”陈广增说,“我已经记不清自己究竟刻了多少枚印章,仅钢印就刻了一百多套。”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篆刻曾是菏泽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陈广增回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菏泽篆刻曾经在山东省占有一席之地。

方寸之间刻春秋

以刀为笔,以石为纸,融文化内涵和汉字之美于方寸之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篆刻作为独特的艺术,已传承数千年。

“篆刻将书法、绘画和镌刻相结合,通过印章的形式展现汉字书法之美、章法之美、刀法之美及金石自然之美。”陈广增介绍,中华印踪源于商周时期,历经战国、秦汉、魏晋六朝的黄金阶段,延及近现代,吴昌硕、赵之谦、齐白石等名家辈出,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乃至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枚印章的制成,要经过起稿、拷字、奏刀等工序。”陈广增说,实际上篆刻是集书法、章法和刀法于一体的艺术。一方印,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兼得灵动鲜活的雕刻神韵,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治印时,陈广增左手紧把印石,右手捏着刻刀,方寸之间别有乾坤。只见他大拇指与食指紧摁刻刀刃端,向前刻画出一道道痕槽,接着或切或琢或磨,然后拭去石末,印文便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

“篆刻艺术的‘书法、章法、刀法’,只有完美统一,才称得上成功。”陈广增说,他所治之印凸显“金石气”,这让他的印作更加气势充盈。

起立坐卧,但有空闲,陈广增不是在篆刻,就是在构思琢磨。“几乎达到一种痴迷的状态,不吃饭不喝水不说话,一旦坐下来,周围的一切都忘记了,犹如老僧入定。”陈广增说,“熬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有时候一天一夜我能刻一二十枚章,手都累得打哆嗦。”

无法割舍金石情

当印章落在纸张上,“咚”的一声给人一种庄重的仪式感。这种声音让年轻的陈广增无限痴迷,也让今天的他无限留恋。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手工刻章生意红火。1983年8月撤销菏泽县设立菏泽市(县级)时,所有的公章都要改,只有陈广增所在的菏泽钟表眼镜刻字厂一家可以承揽这个任务,他们30多人天天加班仍无法满足需求,刻一枚章等个把月是常事;那时经常加班到凌晨,有时饭都顾不上吃。之后,纷纷成立的公司让刻印章行业风光了一时。

由于刻印属于特殊行业,准入门槛高,需要有关部门批准。加上刻印技艺需要经过多年磨炼,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年轻人很难做到整日盯着那几厘米的印章,造成后继乏人。老一辈刻印人,大多已经转行。

随着雕刻技术的更新换代,激光刻章逐渐占据刻章市场,与之相应的传统手工刻章不断被边缘化。

陈广增是少有的坚守者之一。“我会刻到刻不动为止,因为自己已经对篆刻产生了割舍不去的感情。我正在物色心灵手巧、有志于学习篆刻的年轻人,等他真正掌握了这门手艺,不说大富大贵,一辈子吃喝不愁没问题。”他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激光刻章虽然便捷,但呆板的排版和单调的线条,少了汉字的灵动和创作的意蕴,失去了篆刻原本的意义。

印章早已成为陈广增的一种精神寄托,一刀一划刻了几十年,这印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底,无法割舍。

“篆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我们要认真地继承,好好地发展。方寸之间,其乐无穷。”陈广增说。

手上的老茧无法磨灭,心中的热爱丝毫不减。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一方印章式的会徽,彰显了独有的中国气派。

印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印”在《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周礼·地官·掌节》对“印”的解释是:“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这些都实证了印章的凭证功能。

中国印是中华民族图腾的延展,朱砂红孕育着吉祥和美好,是生命的源泉。印章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变迁,仍是现代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保留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内涵,传达着中国气质。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