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锴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3-11-28 09:31
□记者 冯锴
王志明是因一次“意外”学习民乐的,毕业后加入部队文工团,退役后成为我市一所民乐学校的教师。随着学校的落寞,如今38岁的他依然难舍对民乐的热爱,开始制作民族乐器,在弘扬民乐的同时,期待学校有起色。
定制车床做唢呐
唢呐是我国传统乐器的典型代表,可能不少人以为这种乐器需要手工制作。
但11月26日傍晚,在位于牡丹区吴店镇刘寨村的八音乐器有限公司唢呐加工车间,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看到另一番情景:几台数控车床在运转着,仅有一人在操控,他就是公司总经理王志明。
“量不大,一个人能忙得过来……”王志明说,客户忽然紧急下订单,工人已经下班回家,而大部分流程已经实现机械化,他就加班赶制。
王志明一边介绍一边拿起一根方木,固定在第一个车床内,启动程序,仅一分多钟,方木变成了锥形。随后,这块木料又经历了不同的车床,经过打穿镗孔、打内膛、车外形、钻定音孔等工序,再经过手工打磨、抛光,一个唢呐杆就呈现了。
“按照传统的制作方法,一个熟练的师傅一天也做不了几支……”王志明说,他做唢呐已经10年左右了,之前虽然学乐器,但不会木工,所以从开始就想着通过机械化制作。为此,他专程前往河北省一家生产数控车床的厂家,与厂家技术员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才调试好机器。
王志明表示,用数控车床加工最大的优点是速度快、定位准确。尤其是打内膛和钻定音孔环节,按照传统的手艺,打内膛最为费时,钻定音孔要求最为精确,位置稍微有些偏差,就会影响唢呐的音准。通过数控车床进行加工,打内膛仅需几分钟,钻定音孔可以“分毫不差”。
除了唢呐,公司还进行笙、笛、快板等传统乐器的加工制作,并借助电商平台销售。
与民乐的不解之缘
“我和民乐结缘也挺‘意外’的……”王志明打趣地说。
王志明小时候因一次意外而受伤,家人担心他身体没法干重活,便想着让他学一技之长。“当时民乐还是比较‘火’的,出路也比较多,家人就把我送进民乐学校。”王志明介绍,他“意外”学起了民乐,主修竹笛等乐器的演奏,虽然后来身体也没什么大碍,但却与民乐结下不解之缘。
在学习期间,王志明了解到菏泽民族管弦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常年有我国民乐名家授课,便慕名前去进修。在学校,他的专业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并于2004年进入部队文工团,成为一名文艺兵。退伍后,他又返回学校任教。
“大概在2010年之后,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专业学习民乐的学生越来越少,学校招生开始走下坡路……”王志明感叹,为了维持学校正常运行,学校成立了山东八音乐器有限公司,开展乐器及周边产品的制作、销售等业务。除了线下销售,他们的产品主要依托电商渠道销售,还专门录制了教学视频,有时还通过直播的方式进行基础教学。
从“意外”入行到现在,20多年里,无论是学习、教学,还是到现在的乐器制作、销售,王志明一直没有远离民乐,除了发自内心的热爱,其实他心里还有对这个行业的期待。
无奈与不甘
说起学校,王志明经历了学校的辉煌与落寞,从他的话语中可以听到不少无奈,但更多的是不甘心。
据王志明介绍,学校创始人叫马宏川,后来成为他的岳父,岳父对民乐的执着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马宏川于1949年出生在济南市,从少年时代开始,就热爱绘画和管弦民乐,特别在民乐方面,得到唢呐演奏名家袁子文先生和著名笙、唢呐演奏家胡天泉先生的教导。
1970年,马宏川来到菏泽从事文化工作。菏泽鼓吹乐历史悠久,这让他如鱼得水,与许多唢呐艺人交上朋友,并收集了不少散落在民间的曲目。1973年,马宏川根据鲁西南民乐的特点,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创作并演奏的吹打乐《又是一个丰收年》,在山东省文艺调演中一举夺得创作和演奏两个一等奖,从而在全省乐坛崭露头角。后来创作的《五谷丰登》等作品多次获奖,马宏川从而结识了国内多位知名民乐演奏家,这为他后来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的一些艺术院校设立中国民族音乐专业,被国际乐坛称为“华乐摇篮”,马宏川了解后深受刺激。“华乐摇篮”怎么能在国外?于是,他产生了办一所民乐学校的念头。
他经过调研发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文化的繁荣,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中国民乐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中国民乐受欢迎程度已远不如从前,而且呈现后继乏人之势。经过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基本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尚没有专业做民乐教育的院校。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长辈、朋友,得到支持。他的想法也得到我市相关部门的肯定。
更让马宏川兴奋的是,他的想法得到胡天泉、张式业、诸先生等音乐界专家的肯定和鼓励,他们主动出谋划策。在拜访民乐泰斗秦鹏章时,秦鹏章鼓励马宏川把学校办成民乐界的“黄埔”,并安排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其他负责同志支持马宏川办学。
1998年,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菏泽民族管弦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挂牌成立,这是当时我国唯一一所全日制民乐中专,被誉为“中国民乐第一校”。2000年,马宏川租下原刘寨乡乡政府大院,学校有了稳定的地方。加上众多民乐名家支持,学校迎来辉煌期,学生在全国第一、二届青少年民族乐团邀请赛中,摘取金、银、铜三项大奖。2003年元旦,学生王飞的唢呐、王峰的笙走进维也纳音乐大厅,赢得海外观众一致称赞。
“我们学校九成以上学生获得过国家级或省市级奖励,毕业后三分之一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其余的被推荐到文工团、企业和省、市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就业,达到100%的安置目标。”王志明回忆道。
随着相关改革进行,尤其是众多企业砍掉表演团体,使学习民乐学生的就业门路一下窄了,专业学习民乐的学生越来越少,学校开始落寞。最让马宏川和王志明心疼的是,学校一些教师和不少学生也渐渐与民乐远离。
如今,马宏川已经带着遗憾与世长辞,王志明一边做乐器一边期待学校有起色。然而,这谈何容易!租赁的院子面临到期,办学场地、校园设施、师资力量等均已无法达到相关要求,生源没有保障……这都是王志明必须面对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以及短视频平台上一些民乐爱好者的推动,民乐形势虽然有了一定的好转,但以民乐为专业的学生仍然很少。
“我会坚持做下去,把我们的民族乐器保护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我们的民族乐器!”王志明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