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深度报道  > 正文

大学生“云端”养鸡 “无抗”鸡蛋一枚难求

作者: 姜培军;郭卫东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4-06-04 09:08

image.png
马英杰通过手机APP查看鸡舍情况
image.png
女工在分拣鸡蛋
image.png
蛋鸡五谷饲养

□记者 姜培军 郭卫东

蛋鸡住进空调房,全自动上料、集蛋,“云端”实时监控鸡舍温度、湿度……牡丹区一名“90后”大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建立起集约高效的现代化智能养殖模式,不断推动蛋鸡养殖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由“会”养鸡变成“慧”养鸡,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我市持续打造“归雁兴菏”品牌,能人回家、返乡创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10万只蛋鸡住进空调房

“我们养殖场目前存栏蛋鸡10万只,每天产蛋9.6万枚、5000多公斤,目前每天产蛋率达95.6%。”6月1日,牡丹区军英禽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马英杰高兴地说。这家位于牡丹区高庄镇的蛋鸡养殖场近年来迅猛发展,由于产品质量过硬,鸡蛋供不应求,市场已经覆盖全国。

记者随马英杰走进鸡舍,一排排鸡架紧凑排列,秩序井然,每列鸡架有6层,蛋鸡们在悠闲地吃着饲料,一枚枚鸡蛋被自动传送带不断送出。两座鸡舍、10万只鸡,记者却没看到想象中鸡毛纷飞、臭气熏天、鸡屎满地的场景,而是整齐有序、凉爽宜人。“我们公司自动化程度高,用人很少。”马英杰拿起手机点开APP,“你看,这是饲料、饮水、清理粪便、排风机按钮,这是温度、湿度实时监测。”

通过马英杰的手机APP,记者看到上面显示的鸡舍温度为27.4℃,室外温度为34.7℃,舍内湿度为49%。“我们的蛋鸡都住进了空调房,温度、湿度实时调控,比人住得都舒服。”马英杰说。

“传统养鸡模式,每到炎炎夏季,蛋鸡的产蛋率就会大幅度下降。现在鸡舍温度适宜,蛋鸡产蛋率波动比较小,高峰期每天产蛋率达98%。”马英杰说。

“通过自动化设备,鸡粪会被传送带即时传送出去,集中处理。”马英杰说,“我们与中通公司签有长期合同,他们每两天前来收集一次。”他认为,通过现代化智能养殖模式,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还消除了环境污染。

“新技术”赢了“老把式”

34岁的马英杰出生于牡丹区高庄镇一个养鸡世家,他的父母自20世纪90年代便从事养殖行业。“当时父母还是采用的传统养殖模式,我小时候对鸡舍最深的印象就是臭气熏天,当时工作量也特别大。”马英杰回忆。

2007年,马英杰从潍坊一所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便回到家乡子承父业,深耕养鸡行业。虽然“子承父业”,但他并不甘心走“老路子”。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他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去年11月,马英杰投资1000多万元成立了牡丹区军英禽业有限公司,建立起集约高效的现代化智能养殖模式。“像我们这么大的养殖规模,传统模式需要三四十人,而我们目前仅仅需要7个人。”马英杰说。

蛋鸡养殖场管理人员大幅度下降,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这让马英杰有着30多年养殖经验的父亲感慨万千:“我这个‘老把式’输给了‘新技术’。过去钻鸡窝,现在按开关,如今养鸡不像我们以前那样辛苦了。”据了解,牡丹区军英禽业有限公司的蛋鸡,目前每年每只产蛋在330枚左右。

从鸡舍的二楼下到一楼,只听见头顶嗡嗡作响。抬头仰望,一枚枚鸡蛋通过传送带,从鸡舍传送到一墙之隔的分拣线上。随着两名女工的熟练操作,一筐筐鸡蛋很快被包装起来,走向市场。“在这儿干活不累,空调房不冷不热,工作时间灵活,每天也不少挣钱。”一名女工笑着说。

“无抗”鸡蛋“一蛋难求”

“效率高、效益高、质量高。”马英杰说,通过集约高效的现代化智能养殖模式,实现了鸡舍养殖环境温度、湿度、饮水、光照等数据信息化采集和动态监测预警。同时,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防疫、粪便清理等质量管控措施,确保生产出的每一枚鸡蛋品质优良。

“我们每一枚鸡蛋都做到了无抗生素、无药残,所以产品供不应求。”马英杰说。在养殖蛋鸡的过程中,他发现,现在人们在选择食品的时候,格外关注食品安全。凡是涉及食品中的抗生素、农药残留、重金属等话题,就会通过互联网加速传播,所以他们一直把产品安全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蛋鸡的育成到防疫,从五谷喂养到纯净饮水,我们把鸡当人来看待,实现了全程无抗无药养殖。”马英杰说,“这些鸡都是国内优良品种,它们吃的是由玉米、豆粕以及其他营养物质混合而成的五谷杂粮,喝的是经过过滤的纯净水,保证蛋鸡身体健康。”采访中,马英杰说,他们家老人孩子日常吃的鸡蛋都是自己公司生产的。

返乡创业成为发展“新引擎”

小有成就的马英杰并没有忘记乡亲们。随着牡丹区军英禽业有限公司规模的扩大以及知名度的提高,不时有村民向他请教养鸡经验,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还鼓励大家一起发展养殖业。在马英杰的带领下,牡丹区高庄镇的畜牧养殖产业发展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这个行业。

以小观大。近年来,菏泽市持续打造“归雁兴菏”品牌,全力支持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就业,聚力推动“资源回流、产业回乡、人才回归”。近五年来,菏泽由省外迁入企业2052家,其中1625家为返乡创业企业,占迁入企业的79.19%。强化政策供给,“返乡创业20条”提供政策性支持,2.7亿元担保贷款贴息牢牢扶持创业主体,“一对一”跟踪式服务解决“要素问题”。近年来,全市累计发放各类创业担保贷款110亿元,扶持创业主体6.4万个。创建平台载体,“3免4提供”服务叫响返乡创业孵化基地,产业链项目关联引入,培育成就创业示范园区,盘活利用乡村资源,建设返乡人员创业车间,铺展了多个返乡创业大舞台。返乡创业载体升级,孵化了创业项目,引入了产业投资,集聚了技能人才,带动了农民就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返乡创业就业46.6万人,领办创办经济实体19.6万家,带动就业52万人,返乡创业已成为菏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