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深度报道  > 正文

谈古论今话黄河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颁布两周年而作

作者: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4-09-18 09:44

□肖若然

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焦元乡是黄河入鲁第一站,处在黄河的“铜头铁尾豆腐腰”河段。这里的黄河是南北走向。1968年至1974年,因下河捞茅草根当柴烧,我曾几十次背着葫芦横渡黄河,也曾在黄河滩里割草、放羊、随生产队劳动,那时候可真所谓“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唐·贾岛)了。生于斯,长于斯,见识了“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唐·温庭筠)的声威,看到过“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唐·李白)的磅礴气势,遇到过“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明·李梦阳)的萧瑟。一直有黄河相伴,脑海中关于黄河的甜美记忆、知识碎片,林林总总,萦绕心头,不知凡几。值《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颁布两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三场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召开之际,将其连缀成文,以之共享。

一、黄河之名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有史以来,人们对黄河河源进行过许多次实地考察。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综合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河”字在秦汉以前的文献中,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成书于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司马迁《史记》,就通篇不见“黄河”的字样。先秦文献中称现在的黄河为“河”或“河水”,如《尚书·禹贡》中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庄子·秋水》中的“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昆仑之丘……河水出焉”“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中的“河水”指的也是黄河,他引述汉大司马张仲议的话说“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

“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条:“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也有记载:“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清人王念孙考证,“西汉以前,无谓河为‘黄河’者”,意即“黄河”之名在西汉初就已经出现。“黄河”一词虽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这可以从唐宋诗词中看得出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唐·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黄河润千里,草木皆浸渍”(宋·范质《诫儿侄八百字》)、“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宋·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等等。

从“河”到“黄河”,不言而喻,是因水为黄色而得名,这与它在流经黄土高原时,挟带大量黄色泥沙致河水浑浊有关,唐代刘禹锡就有“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北宋魏野说“渭入黄河浊,云归紫阁闲”。但是,北宋也有张咏“莫嗟黑鬓从头白,终见黄河到底清”的句子,说明黄河并不总是黄色,河段不同还会有其他颜色出现,这可能与流域的地质地貌、自然植被、阳光折射有直接关系,“黄河”之名只是概而论之。

二、黄河之黄

顾名思义,黄河是因为泥沙过多、河水浑浊才名曰:黄河。但黄河水原来并不是黄色的,宋代王安石《黄河》诗就说“派出昆仑五色流”。在周秦时,黄土高原大面积的草原和森林植被,土壤表面固化,生态环境良好,黄河水是比较清澈的,《诗经·伐檀》中就说“河水清且涟猗”,《尔雅·释水》中也有“河出昆仑虚,色白”的记载。黄河水变黄的根源,是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尔雅·释水》谓“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潜流地中,汨漱沙壤,所受渠多,众水溷淆,宜其浊黄”。即黄河在汇合众多支流前,并不浑浊,因“受渠多”,才致“浊黄”。《尔雅》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可靠历史文献,应当是可信的。但也有文献说,黄河早在周时已经变浊,唐宋时有“才出昆仑便不清”“一曲黄河连野浊”的说法。战国时期的《左传·襄公八年》郑国的子驷引《逸周诗》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东汉张衡有诗说“天长地久岁不留,俟河之清只怀忧”。那时,“黄河”一词还没有出现,只说它“浊”,难以变清。

但,古训《增广贤文》却说“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这是说黄河也有变清的时候。据《瞭望》周刊2017年9月刊发的《黄河变清调查》,地质史专家李鄂荣考证,历史上有记载可查的“黄河清”共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从此时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最长的一次为1727年,黄河澄清2000余里,持续20多天。后来,宋、元、明、清都有“河清”现象出现,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的“河清”,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后一次。

三国时期李康的《运命论》有“夫黄河清,而圣人生”的说法,明代程登吉在《幼学琼林》中也说“圣人出,黄河清”,说明古人是把黄河水的清澈视为祥瑞之兆的。晋代王嘉《拾遗记》中有“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之言,宋代宋白有“近臣入奏新祥瑞,昨夜黄河徹底清”、王仲修有“如何表得千年瑞,万里黄河一带清”之句,南朝宋鲍照还写过一篇《河清颂》。实际上,黄河水的清浊纯属自然现象,与出不出圣人无关,与祥瑞、灾害亦无关。但人们希望在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示的指引下,会出现“夹岸绿阴千里”的气象。

三、黄河之祥

河水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世界古代四大文明都是原生文明,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它们共同证明着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必须保护好河流。中国人民向来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汉书·沟洫志》)。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崇为中国的“圣河”。

人口哺育。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是古代中原地区沟通东西的水运大动脉,促成了华夏最早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流域现在的总人口约1.6亿人,他们的祖祖辈辈都是喝着黄河的乳汁长大,他们赖以生存的万物都靠着黄河水生长、发育,奔流不息的黄河哺育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所以说,黄河对于其沿岸流域的繁荣发展有过或正在作出不朽的贡献,人们赋予黄河的滋养之恩以崇高的礼赞,亲切地呼其为“母亲河”,这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予以庄严确认。

文明肇始。物质层面,炎帝烧山种植五谷,蚩尤以铜制兵器、大禹治水、舜作陶、羿作弓、伯益作井等生产生活的场景,都发生在黄河流域。政治层面,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绝大多数都建立在黄河中下游。夏商周三代,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几乎全部在黄河流域建都,从上游而下,西安(13朝)、洛阳(13朝)、郑州(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开封(8朝)等沿黄古都,汇集了这些时代的最高文明,彰显了黄河文化的历史厚重。文化层面,历朝历代的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云集于国都,除留下一批批不朽的文化瑰宝,还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等,既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也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精神层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产生的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沂蒙精神、孔繁森精神等,一直在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赋能作用。

资源富集。黄河流域被称为“能源流域”,流域内土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为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提供了丰厚的物资资源。黄河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东流,其中有12亿吨倾入大海,正常年份填海造陆高达2万亩,剩下4亿吨滞留在黄河下游,形成了广袤的黄河冲积平原。肥沃的土地和宝贵的水利资源,支撑了农耕文明的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黄河水中鱼类品种多样,资源丰富,据《黄河鱼类志》记载,黄河水系(包括支流)土著鱼类至少177种,这在我国内陆淡水河流鱼类资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