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4-09-23 09:15
中国国企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专家、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原副会长 李锦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王超英的《黄河儿女》就是这样挖掘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摄影艺术作品。
王超英是生活在黄河下游菏泽的摄影家,阅读她的《黄河儿女》,大量画面是反映菏泽人与洪水灾害进行斗争的画面,自然想到“多难兴邦”这个词,想起中国治水社会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菏泽是黄河怀抱的土地。洪水肆虐咆哮,上游积水倾泄,下游滔天茫茫。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是一部凝心聚力、团结协作的奋斗史。菏泽人正是在解决“善淤、善决、善徙”的困难中形成团结、勤劳、勇敢、顽强的禀性。近几十年菏泽多灾,影响最大的莫过于1993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与龙卷风,1996年、2003年两次特大洪峰袭击菏泽。每次大灾,王超英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使她的摄影实践渗透着一种遇灾而起、迎难而上、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这恰恰是黄河文化的本质特征。
菏泽的中原文化、儒文化、水文化、牡丹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异常丰富。而王超英的《黄河儿女》立足于自然文化,重点在治水的菏泽人身上,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平衡。这种治水的自然文化,构成王超英摄影作品的主调。在我印象中最深的作品,当数与水相关的五张大片。
最初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震惊的瞬间》。在1993年的巨野县薛扶集乡,面对洪水咆哮而来,画面上是老人、妇女与孩子,弱者在大灾前震惊、伤心、担忧、无奈与失望的画面,一种撕心裂肺般的冲击,扑面而来。
《陆地行舟》,是郓城县农民撤离家园的场面。踩在门板制成的“船”上,是干群联手抢运财产的场景。水中的脑袋表明水的深浅。
《上河工》,堆着草山似的拖拉机上,坐着十多个上河工的人,他们或许是父子兄弟,血脉相连。1993年,菏泽拉开冬季水利施工序幕,一车车上河工的人,带上铺盖卷、马灯、地排车,一天巅簸上百里,奔赴水利施工现场。但是画面上是掩不住快乐与团结奋斗精神。
《大会战》是菏泽历史上最大的引黄治水大会战,1993年,100万民工,冰天冻地,吃住工地,挖河清淤,疏浚河道,爬冰卧雪,聚力建设幸福家园,创下了菏泽治水历史上的里程碑。
《黄河滩区新村》拍自2024年的东明县长兴集乡王高寨村。这正是当年洪水浸漫的地方。“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是黄河滩区人走不出的恶运。就在当年洪水肆虐的黄河沿线,菏泽14.6万黄河滩区群众,搬进政府援建的新房。画面上,远处千万年流水的黄河静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