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艳粉;武霈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4-10-29 09:28
□记者 李艳粉 武霈
排队艾灸推拿、品一品爆火的秋季养生茶、争相到中医集市打卡……近期,中医健康“养生局”持续爆火,大夫们组团“摆摊”送健康,市民竞相体验中医特色疗法。一缕缕药香,一项项疗法,一杯杯茶饮,一份份药膳,“出摊”即“出圈”,中医圈粉的背后,是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老百姓喜爱,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开展推广,在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方面“实招”频出,全力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中医适宜技术持续“圈粉”
10月26日,在市区中华路和平路交叉口东侧,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健康集市热闹开“市”,中医大夫组团摆摊开诊,一项项中医保健项目、一个个传统中医疗法体验,吸引着众多市民驻足围观、体验。这种新颖又接地气的方式,让中医药融入市民生活,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活动现场,来自菏泽市中医医院的专家们各展所长,以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市民提供了贴心的健康服务。他们耐心倾听市民的健康诉求,仔细地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市民进行诊断,并给出个性化的治疗建议和养生方案。在中医特色治疗体验区域,专业医师手法娴熟,为市民缓解身体的疲劳和不适。他们运用推、拿、按、揉等手法,精准地刺激穴位和经络,让市民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医按摩的独特魅力。
“我颈椎不舒服,医生为我做了20分钟的刮痧,身体感觉很轻松。”30岁的王乾说,他很喜欢中医,平时身体不舒服时,首选的就是中医调理和特色诊疗。
同样在各县区,各有特色的中医适宜技术正在基层推广,不断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0月12日,在郓城县首届中医药健康活动月启动仪式上,一些创意十足的中药茶饮、膏方吸引不少群众体验。
适用于失眠焦虑人群的宁心安神饮,适用于咽痛咽痒咽炎人群的罗汉果茶,适用于用于咳嗽、喘促、口燥咽干等气管炎支气管炎人群的贝母秋梨膏,适用于用于脾胃虚弱、腹胀、食欲差、大便稀薄人群的儿童用棒棒糖,特色中医药适宜技术体验……一系列融合中医药特色的创新体验,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注入了蓬勃活力。
中医大夫组团摆摊开诊,是我市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一个缩影。
菏泽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为让群众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我市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持续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在日前举办的菏泽市第七届中医药文化节上,全市各县区中医医疗机构齐聚一堂,汇聚了名医专家诊疗区、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区、中医养生体验区、中医药“菏泽特色”展示区、中医药游园互动区等5个体验区,深入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让群众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基层频现“杏林大家”,各级中医馆服务群众达600余万人次
中医药的发展关键在基层,尤其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高,中医药在一些慢性病预防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基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日,在鲁西新区陈集镇卫生院国医堂门诊,中医师刘世录正在用把脉问诊等传统中医诊疗技术,为前来就医的民众缓解病痛,在为患者提供帮助的同时,也让广大民众切实感受到中医的魅力。
37岁的刘世录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他并未直接上岗行医,而是遍访多位中医名家,继续深造。2018年,他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中医框架,开始在陈集镇中心卫生院坐诊。从医6年多,他从无人知晓到声名鹊起,不断钻研医术,通读中医经典。他重视脉诊,善用经方为老百姓解决一些基础病和慢性病问题,通过把脉问诊等中医适宜技术,极大地满足周边辖区居民的中医需求,让居民花小钱治大病,受到一致好评。
陈集镇村民丁天掌被腿疼困扰好几个月,四处求医问药,效果始终不理想。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刘世录的诊室,经把脉开方,吃了中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刘大夫医疗水平确实高,我原来走路没劲就像踩棉花,吃了几服药之后,症状明显减轻,现在感觉‘脚踏实地’了。”丁天掌对刘世录的医术连连称赞,还竖起了大拇指。
在菏泽,像刘世录这样的名中医在基层还有很多。
在曹县中医医院国医堂,前来挂中医门诊的患者也是门庭若市,今年已经82岁高龄、从事中医工作60年的祝桂庭,是远近闻名的山东名老中医药专家,在他的工作室里,就诊者络绎不绝。63岁的宋女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药,因身体不舒服再次慕名而来让祝桂庭看病。说起祝医生,她这样说:“祝医生为人亲和,说病情时很有耐心。他擅长用中医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很有效果。”
群众看中医省心省力,得益于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基层中医馆建设。为了让中医药特色疗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市不断推动中医药服务守正创新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全市107家医疗机构中推行“中医日间病房”医保结算管理试点工作,全市176家乡镇卫生机构全部建立了中医馆(国医堂),其中市级旗舰国医堂8个、精品国医堂102个;全市4323家村卫生室中82%能开展中医药服务,其中省级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43家、市级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409家,年服务群众600余万人次,为维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惠及更多基层百姓
当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呈现出新气象,迎来了新机遇期。与此同时,中医药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中医药基础差、底子薄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传承和创新能力都亟待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与多元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活力与潜力亟待激发。
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今年我市印发了《菏泽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根据规划,到2025年,至少4个县区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康复科和老年病科;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85%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全市至少建成1个国家级、3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省级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不少于10个,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不少于3个、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不少于20个。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必须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方案》提出,我市将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中医药人才招培力度,强化基层人才培养,夯实中医药人才发展基础。据了解,我市将加大人才招培力度,到2025年,全市招录中医药及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300名;引进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歧黄学者等10名国家级中医药人才来菏建立传承工作室;推荐遴选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10名、基层名中医20名;评选菏泽市名中医药专家40名、基层名中医30名。
围绕基层人才培养,我市将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到2025年底,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85%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同时,不断夯实中医药人才发展基础,加强中医药高层次和骨干人才培养,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一批高水平中医药学术继承人,推进“三经传承”特色人才培养。到2025年,培养100名中医药骨干人才、2000名西医学习中医人员、100名中医药学术继承人和100名“三经传承”特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