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深度报道  > 正文

绿色庄园绘就“农旅融合”新图景

作者: 武霈 陈淑娅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5-07-03 09:53

image.png
诱人的无花果
image.png
将黄粉虫送入烤箱
image.png
将烘干的黄粉虫倒入木箱散热
image.png
采摘小番茄
image.png
沙瓤西红柿

□记者 武霈 陈淑娅

七月盛夏,鲁西新区万福街道的万福绿色庄园里,蔬菜大棚在晨曦中升腾着热气。天刚亮,吃住在园的菜农王茂先就弯腰钻进大棚,暖湿气流裹挟着瓜果成熟的气息扑面而来,棚内满是盛夏丰收的希望。

仲夏时节,菏泽乡村生机勃勃。蔬果大棚绿意葱茏,养殖基地产业兴旺,一幅交织着汗水与喜悦的夏日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大棚绿意浓,果蔬争“鲜”上市

今年58岁的王茂先是湖北荆州人,原本从事肥料销售工作,常年与菏泽农户打交道。2020年,在当地菜农引荐下,她和丈夫来菏泽承包大棚。

田地里“掘金”并非易事。即便与蔬菜打了一辈子交道,初期产量仍不尽如人意。“前期投资大,加上经验技术不足,蔬菜产量一般,前两年基本不挣钱。”王茂先边与雇佣工人采摘边说。大棚内热浪灼人,温度逼近40℃,她早已习惯,汗珠顺着鬓角滴落沃土,身后塑料筐里,顶花带刺的黄瓜堆成小山。

她痛定思痛,埋头钻研农业技术书籍,强化管理并尝试市场新品种,逐渐摸索出增产门道。如今,她承包的8个大棚皆获丰收:黄瓜藤蔓攀架吐绿,豆角成串如碧玉珠帘,西红柿红绿相间压弯枝头。几棚番茄尤为惹眼,小番茄玲珑如玛瑙,大番茄浑圆似灯笼。每一串果实的丰盈,都映照着她沾满泥土的双手与无数个披星戴月的辛劳。

“这小番茄一棚能收万把斤,大番茄一棚两万斤也不难,一个棚能换5万元收成!”王茂先掂量着饱满果实,笑意让眼角皱纹更深。

黄粉虫变身“黄金虫”:特色养殖闯出新路

向北而行,大棚景象迥异。循着“沙沙”声走进庄园北侧12座特殊大棚,一排排标准饲养盒内,密密麻麻的黄粉虫通体透亮,在麸皮中翻爬,活力十足。

负责人杨万星俯身观察饲养盒,只见黄粉虫在麦麸与菜叶间灵动游走,如金色溪流奔涌。

“这些小家伙都是‘黄金虫’!”他介绍,过去小规模、缺技术的养殖是瓶颈,如今集约化生产焕发新生机-每月80吨烘干虫产能,经加工后远销欧洲,成为优质蛋白源,为乡村产业解锁财富密码。

据悉,黄粉虫是高蛋白饲料昆虫,但过去因养殖户经验少、规模小、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产量效益低。近年来,菏泽推动特色养殖,牡丹区、鲁西新区等地建设黄粉虫养殖基地,推动规模化发展。

“我们从2023年起步,从1个大棚扩到12个,养殖面积1.3万方,每月产80吨烘干虫,两个半月出栏一批,效益可观。”万福绿色庄园负责人杨万星说。

农旅融合激活乡村新业态

庄园西侧,6个无花果棚里,种植户杨守动正带游客采摘。青翠枝叶间,饱满的无花果探出头,煞是诱人。“这果子亩产四五千斤,棚里现摘的鲜甜,10元一斤,比市场价划算。”他介绍,农事采摘已成新体验,果实既销商超,也吸引市民前来。

放眼园区,32座果蔬大棚与12座黄粉虫养殖大棚如绿色棋盘排列。“西瓜、甜瓜、西红柿、黄瓜四季不断。”杨万星介绍,“企业+农户”模式下,企业统一调控资源,保障果蔬品质产量,同时为农户锁定销路,让鲜蔬直供商超。

“庄园要打造成乡村振兴标杆,集高效农业、生态观光、产教融合于一体。”杨万星说,这里能闻泥土瓜果香,听垂钓欢声笑语,尝乡村烟火滋味。下一步,庄园将整合资源,打造“农旅融合”业态,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