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孟 欣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2-06-01 16:37
樊庆军,现任菏泽市林业局林业技术服务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果树良种引进、繁育、技术推广和现代矮砧果园试验推广等工作。参加工作27年间,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几乎全市各县区所有的果树种植基地,用略显沙哑的嗓音,将最新的果树科研成果落到一线果农手中。日前,樊庆军荣获2022年我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传道授业,助推果品产业迭代升级
“乡亲们,这就是咱们自己培育的山东酥梨果树,关于它的一些施肥、浇水、修剪等实用技术,下面咱们将详细讲解。”5月29日,在位于高新区吕陵镇的山东农业大学山农酥梨示范园内,樊庆军正向前来学习的果农讲解,而像这样的场景,被全市果农誉为“甜蜜果业”领路人的樊庆军每年均会经历100余场。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1995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果树专业毕业的樊庆军回到家乡菏泽,开始致力于研究果树技术推广应用及科技扶贫工作。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27年间,樊庆军先后获得山东省林业科技贡献奖5项、市科技进步奖9项,荣获山东省“三区人才”、省科技特派员、菏泽市先进工作者和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多个荣誉称号。
27年间,樊庆军一直从事果树良种引进、技术推广、科技扶贫等工作,以服务当地特色果树发展为已任,总结创新菏泽市果树高效栽培模式31种,引进、筛选适宜菏泽市种植的果树良种21个。每年举办百人以上大型技术培训10余次,累计培训果农10000余人,指导培训科技带头户1000余人。将巨野县董官屯镇舒王庄打造成了“齐鲁放心果品”、“山东十佳观光果园”,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特润果品种植合作社成功申报山东省省级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鄄城县旧城镇葵堌堆村葵丘实业有限公司申报了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高效生态农业创新类)工程项目。果树生产成为当地果农致富的主导产业,指导的园区成为果树生产样板园和示范园。樊庆军精准扶贫的事迹入选山东科技扶贫行动典型材料汇编。
引导果农的精品化、品牌化路线
针对我市果树生长旺、果品质量差、成本高、市场竞争不强等问题,樊庆军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产业,走精品化、品牌化、订单化发展的道路。积极联系山东农业大学、省果树所等高校院所,引进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成果,支撑菏泽市果品产业健康持久发展。
技术虽好,推广亦难,“果树矮砧密植新模式结果早、丰产,但开始推广时果农都不相信,推广一时陷入困局。”樊庆军回忆道,“有的果农还表示,‘我都种了几十年苹果了,还不如你一个坐办公室的’。没办法,我就带着我们技术人员一个村一个村、一个合作社一个合作社地来回跑,联合各村镇干部先建示范园,然后请果农来参观,大伙看到实效后才慢慢接受”。
在推广新技术提高果品品质的同时,樊庆军积极拓展国内果品市场。早年间,巨野县柳林镇西王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红宝石无核葡萄200亩,但由于前期管理粗放,导致苗差质低,经济效益差,后经樊庆军多次现场手把手指导,实现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辐射带动周边600多亩。
大力推广山农酥梨“拳头”产业
“现在种果树,没有专业技术傍身可真不行,就比如樊专家推介的山农酥梨,我们刚开始时还不相信,但在看到示范园的效益后,大家纷纷放了心,现在亩产量能达到6000斤左右,去年每斤能卖到20元,亩效益达10万元。”在高新区吕陵镇朱海村山农酥梨基地内,提起樊庆军村民无不拍手称赞。
村民口中的山农酥梨,正是樊庆军引进的梨树新品种。为了尽快让山农酥梨在菏泽大面积推广应用,樊庆军在高新区、郓城县建立了多个试验示范园,对山农酥梨的生活习性、栽培条件、病虫害防治、花期调控、苗木标准化繁育等技术进行了大量细致研究和摸索。2020、2021年连续两年产出的梨果,无论梨的外观质量及内在品质都表现突出,并且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2021年9月27日,市科协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在我市召开了“2021中国黄河流域梨产业高峰论坛”,与会众多专家经过论证,建议将山农酥梨作为我市下步果树发展主要品种,并逐步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山农酥梨发展高地。
突出的贡献,让樊庆军荣获2022年我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樊庆军表示,作为一名普通的林业科技工作者,能够获得这一荣誉感到荣幸,下一步将主动融入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中来,并极力在果树技术创新、栽培模式创新、果树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有所作为,在果农最关心的发展品种、发展模式、品牌提升问题上出实招、求实效,引领我市果树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果农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