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逐“新”而行 向“高”而攀——菏泽市党政代表团赴长三角学习考察之无锡篇

作者: 来源: 菏泽市广播电视台 发表时间: 2024-02-27 10:39


2月26日,菏泽市党政代表团赴江苏省无锡市考察学习,有助于两市在学习借鉴中不断进步,在深化交流中巩固友谊,这既是一次拓宽视野的交流之旅,也是一次取长补短的学习之旅。

两市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连接?在今天又有着什么样的经济和文化方面合作?

两地一家亲


菏泽,古称曹州,清雍正十三年升州为府,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赐名菏泽;无锡,古称金匮,享有太湖、古运河、梁溪河以及众多江河湖海、海湾所构筑的水网的灵性,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一朵花,一颜是国色,一味是天香。面向全球高水平举办世界牡丹大会、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菏泽搭建起了走向世界的“牡丹桥”。

早在东晋时期,杰出画家顾恺之(今无锡人)根据三国魏曹植的《洛神赋》诗意,画出的《洛神赋图》中,最早把牡丹选为绘画题材,在洛水岸边画出一棵盛开的牡丹。


牡丹选入绘画,从顾氏计算,至少有1600年的历史。


被称为花中君子的梅花,坚强而高雅。就凌霜傲雪的梅花,与无锡有着不解之缘。相传泰伯奔吴,见梅桩而落脚,第二天喜见枯木逢春、梅花点点,故有了今日之“梅里”,有了绵延千年的吴文化。

这是无锡与梅花最早的渊源,而梅花与菏泽这座城市,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菏泽梅花拳是山东省传统拳术,三辈扎根、四代传法、五代兴盛,至清朝乾隆年间已发展迅速开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

梅花拳名的来历,一说指其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梅花拳。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不畏严寒、不惧风霜。梅花高洁伟岸,谦虚谨慎的品质,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强独立,坚贞不屈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两市人民。

共连一颗心

京杭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条长长的河将菏泽与无锡紧密相连。

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内陆港口城市,不临江、不靠海,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的菏泽市巨野县,目前拥有两条航道、三个港口。洙水河航道的建成通航打通了巨野至京杭运河的水上通道,使洙水河与长三角地区相连,这对地处内陆的菏泽来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无锡,是一座充满温情与水的城市。3100多条河道,遍布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说,涓涓流水间深藏着无锡的细腻与柔情,那么,奔涌浩荡2500年的京杭大运河,流淌的则是无锡千年文化的精髓与脉络。


千百年来,运河沿岸米、布、丝三业交易兴旺,逐渐发展成“米码头”“布码头”和“蚕丝市场”。穿梁溪而过的运河之水,载着米码头的五谷、布码头的丝绸,传承着百年工商基因。可以说,正是舟楫往来的桨声灯影、南来北往的川流不息带来了无锡的生机勃勃,也带来了异常丰富的运河文化。


最近,在山东最大内河航运港口城市济宁举行的一场高规格论坛上,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徐州、济宁、枣庄、菏泽等京杭运河沿线15个城市,共同签署了一份推动运河沿线城市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协作机制的共同宣言,这份共同宣言透露了区域经济一个最新动向——

新发展格局下,内河水运在国家战略上的地位提升。在长江经济带之后,京杭大运河经济带进入重塑时间,新的经济走廊正在形成。

共谋新产业

近年来,无锡市先后出台了“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国有企业参与集群建设和集群促进组织建设4个实施意见、19个产业集群(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年度工作要点,明确了各集群发展路径,制定了集成电路和新能源2个专项扶持政策,和现有现代产业政策一起构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菏泽市确立的“231”现代产业体系中,生物医药产业、特色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与无锡市主导产业相似,但是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双方合作、取长补短,必能促进这些创新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做大做强。

菏泽市党政代表团此次无锡之行,考察华虹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南山无锡车联网小镇、鹰普(中国)有限公司;将持续深化创新产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领域协同发展,真正把产业集群建起来、链上企业“链起来”,以产业协同实现共赢发展。

学习兄弟地市的创新理念和经验做法,就是为了把考察学习结果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以深学促实干,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运河之水,逐“新”而行;牡丹之都,向“高”而攀。希望这次无锡之行能够成为两地交流沟通的桥梁纽带与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持续推进两地全方位合作。

责任编辑:
刘小玉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