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新华网 发表时间: 2023-05-31 09:25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题: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科技工作者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陈芳、胡浩、胡喆、温竞华
事业发展,要在创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亲切的关怀,深切的嘱托,殷切的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同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动人故事,展现的是党中央对科技工作者的诚挚真情,是对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擘画。
人才是第一资源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选种、施肥、测数据……清晨6点,北京平谷区西樊各庄村,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王雯欣已经在试验田里忙活起来。一年多来,她和同学们协助村里打造了150亩智慧农场。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王雯欣和同学们收到一封特别的回信,落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说:“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
1983年深冬时节,河北农业大学正定籍大学生收到了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的来信。信中写道:
“虽然‘科技热’的浪潮正在广大农村蓬勃兴起,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人才更不足啊!”“农村迫切需要农大学生,农大学生同样也离不开农村。”
从摆脱贫困到振兴乡村,相隔40年的两封书信,一个想法始终坚定: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很关键的一条就是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就是靠这些掌握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
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科技人才培养,多次同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我原来在正定工作时,就知道这里是咱们国家科研院所里很重要的一个,久仰大名啊!”
2023年5月12日上午,正在河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石家庄的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
刚一抵达,习近平总书记就同研究院的同志们亲切交流起来,这让在场的每位科技工作者都感到很温暖。
40多年前,刚到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人才稀缺是正定发展的一大短板。
为破解这道难题,习近平同志制定“人才九条”招贤纳士,在一年多的时间里,700多封来信飞抵正定,200多名人才落户古城。
这次在石家庄,习近平总书记又语重心长地对科技工作者说:“科技强国,离不开一个个科技尖兵、科技方阵。”
科技创新靠人才,国家发展靠人才。
在福建,流传着一段“点草成金”的佳话。
2021年11月19日,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2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接待了来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
林占熺是电视剧《山海情》中一位农技专家的原型,也是菌草技术的开创者。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菌草技术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带动百姓致富。那次会见之后,很快,林占熺远赴南太推广菌草。
2000年,一场特殊的颁奖会在福建省政府举行。这是专门为一个人授奖的颁奖会,也是福建第一次为科技工作者记一等功。
获奖者正是林占熺。为他颁奖的,是时任省长习近平。
颁奖会上,习近平同志开宗明义:“我们的科技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为世人瞩目的、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卓越贡献”。
从绽放西海固大地到漂洋过海,在习近平的亲自关心和推动下,小小“中国草”如今已成长为惠及100多个国家的“幸福草”。
敬才惜才,对科技工作者始终饱含深情厚谊。
2017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合影,当看到90多岁的黄旭华院士站在代表们中间,总书记拉着他的手,微笑着请他坐到自己身边。
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总书记一番话让“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
与航天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始终忘不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他颁发“共和国勋章”的情景。
2019年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授仪式上,孙家栋因为腿脚不好,坐着轮椅。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走在我的左侧,步伐坚定有力,但他特别注意步速,与我并行。这个细节,让我由衷地感到亲切、感到光荣!”回忆起这一幕,孙家栋记忆犹新。
重才用才,激励科技工作者奋勇前行。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湛江考察,提起了他在福建工作的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