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健 徐义华
在中华历史文明的璀璨星河中,成语典故如同闪耀的星辰,承载着历史记忆、哲学智慧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文明的语言瑰宝,一直熠熠生辉。菏泽,这片被誉为“伏羲桑梓、尧舜故里”的古老土地,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孕育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史海拾贝:菏泽百则成语典故》的编辑出版,正是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这部由菏泽市委主要领导提议、菏泽市委党史研究院主导编纂的典籍,以其独特的视角,精心挑选有关菏泽的百则成语典故,仿佛是从历史的沙滩上拾起的一粒粒明珠,经过作者的精心打磨和串联,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史海拾贝:菏泽百则成语典故》不仅是菏泽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宛如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引领我们走进菏泽这片古老地域的文化深处,以成语典故为舟楫,引领读者穿越历史长河,感受文明脉动;以史鉴启示为纽带,构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让沉睡的历史在新时代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该书的出版发行,为地方史研究、学习开辟了新视野,对讲好菏泽故事、弘扬菏泽历史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是难得一见的精品佳作。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史海拾贝:菏泽百则成语典故》一书进行深入评析。
一、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充满正能量
书中所选取的成语典故,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上迄远古时期的伏羲、尧、舜,下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当代菏泽,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全书分为“历史成语”与“历史典故”两大部分,各收录50则,皆以故事发生年代为序排列,展现了菏泽从远古到当代的文明进程。这种编排方式巧妙地将成语典故嵌入历史发展的坐标系中,形成一条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从尧舜时期的“尧鼓舜木”到当代的“后来居上”, 每一则成语典故都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在内容选择上,编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充分体现正能量,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筛选与菏泽有关的条目,确保所选成语典故在意识形态上与时代精神相契合,能够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精选的 100 则成语与典故,均与菏泽有着密切关联,或发生在菏泽区域,或菏泽人在本地和外地所为,或外地人在菏泽所为。同时,将一部分与菏泽密切相关但尚未成为典故的重大历史事件也作为了典故收录,以期其将来能够成为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反映了菏泽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展现了菏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尚品德。通过阅读这些成语典故,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菏泽的历史和发展脉络。例如,“羊左之交”展现了春秋时期羊角哀与左伯桃的生死情谊,“暮夜无知”则通过东汉杨震拒贿的故事诠释廉政文化。尚未定型但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当代历史事件,如“强渡黄河”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和菏泽人民踊跃支前的事迹;“菏泽八条”则体现了在改革开放前夕菏泽人民敢于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壮举,这些都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
此外,本书还注重地方特色的呈现。曹州牡丹文化、黄河文化、水浒故事等元素贯穿全书,如“花中之王”讲述牡丹在菏泽的栽培历史,“黄河归故”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的壮举。这些内容不仅增强了本地读者的文化认同感,也为外界了解菏泽打开了一扇窗口。
二、编排方式创新,解读成语典故全面,剖析文化内涵深刻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本书在编排上下了一番功夫。每一则成语典故都按照成语典故“出处”“释义”“故事” “史鉴”等板块进行编排,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内容全面。
在每个成语典故“出处”都标明了成语典故的来源,既有最早的,又有后来历代主要典籍中提到的,便于读者追根溯源。在成语“释义”部分,作者对成语典故的含义进行了准确而简洁的解释,让读者对成语典故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在“故事”部分则为读者提供了通俗易懂的历史资料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深奥的历史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成语典故的内容。在“史鉴”部分则对典故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引导读者思考成语典故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应用,这也是本书的最大亮点。例如,在“鸣琴而治”的史鉴中,既肯定宓子贱“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又联系当前“简政放权”的政策导向,实现了历史经验与现代治理的跨时空对话。“饮泉清节”成语,通过东晋时的菏泽著名廉吏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的故事,与当代廉政建设相结合,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这种编排方式突破了传统史书的叙事框架,使典籍中的智慧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使古老的成语典故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趣味性强,教育意义凸显
在编纂过程中,作者始终秉持注重史实准确,所列观点要有确切依据, 对有争议的内容,不妄下结论,列出异议,供读者参考。例如,对“当断不断”的考证既参考了《史记·春申君列传》的原始记载,又列出了《汉书·霍光传》和(清)乾隆《曹州府志·舆地志》等佐证资料。在“陈平分肉”中,对陈平籍贯的争议性内容则罗列出不同学术观点供读者参考。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确保了书籍的权威性。
在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平衡上,本书做出了有益探索。作者在保证史料准确性的前提下,注重语言的生动性与故事性。在叙述成语典故故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一个个历史故事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而是以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文字,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例如在“盗嫂受金”的典故中,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与人物对话,将陈平的早年经历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暮夜无知”则以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描绘了“四知拒金”的故事,展现了清官杨震的廉洁品格。这种文学化的叙事方式,使历史人物与事件更加鲜活。
插图的设计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曹州书画院画家创作的100幅插图,将历史场景与艺术审美有机结合。例如“围魏救赵”的插图,画家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激烈的战争场面,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豆选村官”的插图则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革命战争年代贫苦的村民选举村干部的场景,使读者在文字之外加深了对典故的理解。这些插图不仅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更成为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于一些生僻的古代文化现象,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释,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这种雅俗共赏的编写方式,不仅降低了读者阅读的门槛,也激发了读者对学习历史文化的兴趣。成语作为“微型历史课”,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该书通过故事化叙事,将历史知识、道德观念、启示借鉴融为一体,是广大干部群众难得的一本业余读本;同时,该书也尤其适合青少年阅读,有望成为学校历史与语文教学的补充教材。
四、突出地方特色,助力文化自信
菏泽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众多与地域相关的成语,如涉及尧舜禅让、商周更迭、春秋战国争霸以及近当代的革命战争、改革开放等历史节点的成语典故。书中对这些历史符号的梳理,不仅呈现了菏泽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坐标,还通过“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强化了地方文化认同。本书的编纂过程本身就是对菏泽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从2023年4月启动编纂到2025年3月正式出版,历时两年的精心打磨,凝聚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社会各界的智慧结晶。编纂团队除查阅史料外,还深入挖掘散落民间的文化记忆,足迹遍及全市县区,使许多濒临失传的历史典故重获新生。这种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彰显了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本书的出版对于菏泽文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首先,它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它不仅是菏泽文化遗产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阐释,填补了菏泽成语典故研究的空白;其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有助于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再者,通过挖掘历史智慧,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这部书以历史之光照亮现实之路,以文化之魂凝聚发展之力,为地方文化建设树立了新标杆;让菏泽的历史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让更多的人了解菏泽、走进菏泽,感受菏泽的历史文化魅力,为菏泽的各项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五、启示与展望:地方史研究利用的新天地
《史海拾贝:菏泽百则成语典故》的成功编纂,为地方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它启示我们,历史研究不应局限于故纸堆,而应通过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该书的出版,仅是菏泽成语典故文化开发的起点,其潜力可向多维度延伸。首先,可进一步拓展数字化传播渠道,如开发配套的成语典故数据库、短视频系列或互动游戏,吸引年轻群体,使成语典故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广泛地发挥;其次,加强文旅融合,可打造成语主题景区或文化街区,将书中的成语典故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再次,加强国际传播,通过多语种版本出版、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将菏泽成语典故纳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框架,展现地域文化的全球意义,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史海拾贝:菏泽百则成语典故》的出版发行,使菏泽的千年文脉在成语典故的映照下愈发清晰,内容更加丰富,价值更加强大。该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地方历史的工具书,更是一把打开文化自信之门的钥匙。当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居上”的嘱托中展望未来,那些凝结着古人智慧的成语典故,正化作滋养当代精神的养分,助力菏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常健系菏泽报业传媒集团原党委书记、社长,徐义华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