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5年05月06日
第A1版:头版

改革创新“开道” 民营经济“起航”

——鲁西新区深化改革创新护航民营经济发展观察

民营经济的繁荣程度是区域经济活力的直观体现。目前,菏泽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已超百万户,贡献了全市60%的生产总值、70%的税收、80%的创新成果,并提供了85%的就业机会。

鲁西新区作为菏泽市重点打造的新区,自成立之初便肩负着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重大责任和使命。要真正实现这个“新”字,不仅需要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更需要先行先试的担当和行动。

当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与这个“年轻”的新区相遇,勇于创新的政府和有志于发展的企业共同为民营经济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制度破冰激活“一池春水”

全市“新春第一会”强调,改革创新是打破民营经济发展壁垒、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

鲁西新区通过刀刃向内的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致力于打造一个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的发展环境。新区在选人用人方面进行改革,着重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企业服务一线选拔人才,并配套实施专班服务、现场办公、督导检查等机制。

海辰储能菏泽项目的规划变更手续办理完成后,企业负责人才与审批人员见面,且地点就在项目现场。该项目高级工程师郑家宝表示:“整个过程都是远程办理,最后证件还送上门来。” 这种“让服务跑起来”的做法,正是鲁西新区通过专班服务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的体现。

新区成立了9个区域服务专班,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像海辰储能这样的重点项目,每周都会召开现场调度会,确保及时解决建设和生产问题。同时,新区大刀阔斧改革审批制度,推行不见面审批,部分手续最快可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海辰储能菏泽项目开工前,仅用十余个工作日就完成了15项手续办理。郑家宝说:“新能源产业技术更新快,项目早投产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这样的服务让我们有信心将百亿级项目落地菏泽。”

创新引擎激发产业活力

近日,在鲁西新区精进电动菏泽基地二期项目建设现场,部分车间已经投入生产。如今,菏泽基地已成为精进电动最大的研发和制造中心。

距离该项目仅3公里处,就是山东海辰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这个占地700多亩的项目正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建设。

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鲁西新区精心构建了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的“221”特色产业体系。2024年,全区共有12家企业入选科技领军企业省推荐名单,占全市的35%;9个项目入选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占全市的31%;7家企业进入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及产品名单,占全市的一半。

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鲁西新区精准的政策引导。当地通过“一对一”精准服务,破解企业发展瓶颈,指导企业申报惠企政策。同时,新区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在用地、资金、人才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在精进电动二期项目建设中,新区通过精准服务,确保了项目快速投产。而在海辰储能项目上,新区更是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从项目审批到建设推进,全程保驾护航。

“智改数转”下的企业新篇

党委、政府要抓改革创新,民营经济若想成长壮大,必须依靠改革走上创新之路,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鲁西新区中杰特装原本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炉具厂,经过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其发展历程颇具传奇色彩。该企业依托填补国内空白的新工艺,建设了一个年产5000台深冷容器及大型能源动力装备的项目,目前该项目已部分投产。

新兴产业不断提升技术工艺,传统产业也在加速转型升级。鲁西新区持续推进“千企技改、千企转型”行动,2024年,有15个项目进入省级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占全市的20%。其中,玉皇新能源和晶亿新材料的技改项目获得了省级技改奖补资金。

工业数字化建设的成效同样得益于改革创新。鲁西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大脑”入选2024年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试点,上线了原材料集采、产能共享和数字金融3个核心应用场景,服务了67家企业,降低采购、物流和融资成本10%-20%。

步长制药、了未元制药等企业实现了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水发紫光大数据中心和医药港生物医药园区获批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全区累计获评省级“晨星工厂”13家。 记者 马源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