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5年05月13日
第A4版:民生·广告

在保护与创新中延续文明脉络

魏森

优秀传统文化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和“魂”。要做好,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更要结合当下实际加强转化利用、推陈出新。

一是要着力做好继承保护的“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一方面,在推动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中,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不断纳入各级干部培训班、党员日常学习的重点内容,在黄河文化新高地建设中不断提供思想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要处理好黄河文化保护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主动将黄河文化高地建设融入菏泽发展大局考量,制定长远、可持续的保护目标,健全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研究、利用机制,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地方制度,赓续中华文脉,守住民族之魂。

二是要着力做好挖掘阐发的“主动仗”。黄河文化资源富集、内涵丰富,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黄河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黄河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深挖定陶汉墓、堌堆等市县重点项目发掘研究,传承发展鲁西南鼓吹乐、面塑、刻瓷非遗技艺,推动单卷、庄子、氾胜之等先贤人物故事阐发,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文化表现形式充分挖掘阐释,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建强做大研究队伍,菏泽文化研究人才少、平台小等问题尖锐,要做好政策引导,扶持打造更具省内影响力的研究平台,研究更具吸引力的地区文化人才政策,为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三是要着力做好传承创新的“制高点”。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总体目标提到,到2025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推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增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一方面,将AI、VR等技术为黄河文化传播和利用提供动能,结合“一都四乡”的菏泽特色,创造更具有浓郁历史艺术气息的文创产品,打造更易接受、更易触及的数字文旅项目,让黄河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要发挥新媒体优势,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宣讲专栏专题,推出利用“云游直播”、纪录片、数字体验展等服务,焕发黄河文化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