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
第A1版:菏泽日报

王常元:成功创业 自强脱贫

“这里的工作条件不错,离家又近,王老板会免费教大家缝纫技术,很多姐妹在这里学习打工,都脱了贫。”近日,在鄄城县大埝镇冀庄村村头的扶贫车间内,来自该村的女工刘贵莲一边熟练地裁剪着童装一边向记者介绍。

刘贵莲口中的老板名叫王常元,今年34岁。他两岁时患有小儿麻痹症,右腿萎缩,靠拄单拐才能行动,属于肢体二级残疾,日子过得格外艰难,2015年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身体的残疾,并没有让王常元因此消沉。2000年,王常元初中毕业后,到鄄城县服装学校学习服装基本制作,剪、裁、缝、熨等各个基本制作流程,样样不落人后。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学成归来的王常元因为身体原因,踏遍县城各个裁缝店却找不到工作。四处碰壁的他,最后只能在一个小加工店实习。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常元得知聊城市一家服装厂正在招工,便鼓起勇气跑去应聘。负责人看他基本功娴熟,便将他留了下来。后来为了让自己的缝纫水平更上一层楼,王常元与同事又奔赴江苏省一家大型服装厂打工。“那里的服装厂不仅技术先进,而且管理方式和市场都十分成熟。”王常元说。当时的他一年只请了半天假,全部精力都扑在学习上,不断虚心求教,起早贪黑学习各种器械安装和维修方法以及管理和生产理念。

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王常元的母亲突染重病,花光家里所有积蓄,也没能挽救母亲的生命。祸不单行,不到半年,父亲又发病去世。

“那段时间有种天塌了的感觉,自己差点崩溃。但弟弟还年幼,伤心过度的姐姐也需要安抚,作为家里长子,我必须撑起这个家。”王常元说。

处理完老人后事,王常元擦干眼泪,继续外出闯荡,一边赚钱贴补家用,一边摸索创业经验。

2010年,王常元怀揣着几年来打工挣的2万块钱,满怀热情到青岛创业。但好景不长,因管理经验不足,一年不到就关门破产,创业梦想破灭。2011年,他不得不又踏上了打工之路,来到北京一大型服装厂,边打工边学习自身欠缺的企业管理经验。

2016年初,王常元在国家扶贫政策感召下,承租了村里的“扶贫车间”。

王常元注册了一个加工服装企业,上了二十多台缝纫机,招收了30多名工人,开启了他的创业路。

与大多数小企业一样,资金短缺是摆在王常元面前最紧迫的问题。镇政府包村干部和县公路局的帮扶人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解决问题,先后为他提供3笔贴息贷款。扶贫车间的生意越来越好,2017年,王常元实现脱贫。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谢乡邻,王常元积极吸纳一些贫困户和残疾人到他厂里上班。贫困户最多的时候有20多人,残疾人有7人。一个月都挣1000多块钱,现在基本上都脱贫了。随着订单的增加,车间面积不能满足正常需要,2018年王常元又承租了一个300平方米新车间。“搬了新厂以后,我计划着下一步,电商和加工同时进行,逐步转型自产自销。”王常元告诉记者。

“现在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但觉得很充实。最近又上十多台缝纫机,工人也增多了,让贫困户找到获得感,让残疾人也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王常元说,他希望有更多像他一样的残疾人能够走出人生低谷,重拾生活信心,携手共进,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与魅力。

通讯员 房 正 记者 焦同帅

2020-10-16 焦同帅 1 1 菏泽日报 content_26272.html 1 王常元:成功创业 自强脱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