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0年11月12日
第A1版:菏泽日报

交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曹县答卷”

——曹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纪实

“目前,我村在青菏工业园上班的共有420余人,每月人均收入超4000元。党支部将以合作社形式经营工业园,让全体村民参股入股,实现全村共同富裕。”曹县青菏街道卢寨村党支部书记沈保魁告诉记者。

百姓富才算真的富。曹县坚持“增收靠就业、就业靠产业”的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全县有330个行政村达到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逐步形成东部芦笋种植、西部板材加工、南部水产林果、中部蔬菜种植、北部工艺品加工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曹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响亮提出“13352”发展战略,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示范引领、精准施策,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写下了一份具有曹县特色的乡村振兴答卷。

产业园区化

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还能上班,不脏不累天天还挣一百多块钱,街道党工委跟俺村党支部把好事办到俺心坎上啦!”说起在青菏工业园上班的事,青菏街道卢寨村32岁的村民刘园园一脸开心。刘园园家有三个孩子,两个孩子已上学,最小的4岁孩子由婆婆照看。今年5月8日,她来到离家1华里的工业园瑞宝家居上班,活不重还离家近,干得非常舒心。

青菏工业园一期创建于2017年,占地300亩,位于卢寨村东北侧,由废旧窑厂空地改建而成,现有7万平方米的8座标准车间,先后引进总投资2.3亿元的瑞宝家居、奥森特家居、农业新型材料等项目,2020年上半年实现税收400余万元。随着工业园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厂房车间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目前,二期占地140亩的11万平方米双层车间正在规划建设中。

产业园区化,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在县城北部的曹普工艺有限公司曹普产业园,占地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19个生产车间,园区内就业的车间工人1500多人,外包加工户1.5万户,从业人员达3万人,形成了“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位于王集镇的曹县毛纺皮草产业园占地1200亩,计划总投资50亿元,园区配套水、电、路、管网、绿化等各项基础设施和集中供热供气中心、污水处理中心和会展中心,毛纺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4家,竣工投产并形成税收企业6家,累计完成投资16.6亿元。皮草产业园28栋30万平方米生产车间主体完成,刚交付使用。上半年落地大项目1个,山东易成箱包皮具项目由广东省客商投资建设,占地30亩,总投资1.6亿元,建设2栋共16000平方米生产车间车间、办公楼、宿舍、食堂及相关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购置皮具加工设备1000多台。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箱包三百万个,皮带五百万条,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年税收3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间接带动就业3000多人。目前项目已经投入生产。

曹县林木资源丰富,林木蓄积量420万立方米,是著名的“中国泡桐加工之乡”、“中国杨木加工之乡”、“中国条柳编之乡”,被誉为“中国木艺之都”。庄寨镇以木材加工为主导产业,有各类企业6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木材加工量300万立方米、产值500亿元,是全国重要的人造板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桐木交易集散地和桐木加工出口创汇基地。林木制品、草条工艺制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第一,林木草柳加工产品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特色板块经济效益凸显,以林木草柳加工为主业的园区,多集中在曹县北部的木制品产业集群带。

种植产业化

拓宽农民致富路子

“我一直种小油菜,30天一个周期,每个大棚一年净收入3万多元,在我大棚里打零工的人员每天能收入40到70元,每月收入1500多元,咱老百姓腰包都鼓了起来!”邵庄镇安庄村村民袁正奇高兴地对记者说。袁正奇曾经是贫困户,在外地做过生意,跑过运输,2016年回村承包了蔬菜大棚,种起了油菜。勤劳肯干、有种菜经验的袁正奇,当年就喜获丰收,50个大棚近百亩油菜收入70多万元。

2015年秋季,邵庄镇党委政府经过详细调研,决定把“投入少、收益快、风险小”的油菜种植作为蔬菜产业的主攻方向,提出了打造万亩蔬菜种植基地的思路。邵庄镇先后出台了《邵庄镇产业振兴发展实施方案》和《蔬菜种植产业发展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成立蔬菜产业领导小组,设立蔬菜办,创办蔬菜协会,建设产业振兴服务中心,持续将人力、物力、财力向蔬菜产业倾斜。2016年以来,协助辖区内各村流转土地3万亩,扶持村支部领办合作社31家,聘请专家技术讲座100余次,修建园区道路30公里、打井425眼、铺设桥涵20座、建蔬菜交易市场1处,为蔬菜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短短5年,邵庄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拥有蔬菜大棚1.5万个、冷库90座、大型运输车辆200余辆,形成了“育苗—种植—加工—冷运—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的蔬菜产业链条,每天运往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全国大中城市的蔬菜达1000余吨。蔬菜产业带动了4.5万人就业以及运输业、冷藏业、餐饮业、住宿业、通讯业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邵庄镇个体工商户由2015年初的365家发展到2019年底的1642家,工商企业由66家发展到了690家;镇域内农商、邮政两家银行储蓄金额由2016年的7.4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11.1亿元。

曹县是远近闻名的“中国芦笋之乡”,生产的芦笋以个大均匀、色泽白嫩,营养丰富而享誉内外。多年前,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芦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使曹县芦笋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19年“曹县芦笋”被农业农村部审定为地理标志性农产品。目前,曹县全县芦笋种植面积达15万余亩,加工企业发展到24家,年加工能力15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芦笋种植、加工和出口基地。龙头企业巨鑫源集团是境外上市公司,山东省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主要从事芦笋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目前,巨鑫源集团现有5个园区,一个全国最大的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常年吸收农民工5000余人。

电商聚集化

让淘宝镇淘宝村唱主角

“现在曹县的电商氛围非常好,基础设置完善,有货源、加工厂、物流基地等,比如现在周围卖服装基础布料的店出现了很多,有的布料从本地就可以买到,代工厂也日渐成熟,还有大集镇有物流基地,现在的物流不仅快,而且便宜。”石兴军在记者采访时说。

曹县安蔡楼镇是远近闻名的“淘宝镇”,石兴军是安蔡楼镇霍庄“淘宝村”的一个淘宝店主。石兴军201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系,2017年在济南辞去了工作4年的国企工作,毅然带着同事、爱人返回曹县老家开始做电商创业,经过两年的发展,2019年销售额达到400万余元,实现了自身的创业梦并带动了村里群众的就业。

近几年,曹县仅返乡创业就业的大学生就有1.2万名,85后博士生胡春青就是其中的代表。据他回忆,几年前和妻子返乡创业时,他们成了大家眼中的异类。但这对夫妻并没有动摇,如今他们已成为当地淘宝“明星”,胡春青开办的曹县晨菲服饰有限公司2019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在大集镇,像胡春青这样靠电商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原本已经走出乡村的年轻人,重新选择返回农村发展,成为擦亮这个淘宝镇的“淘二代”。通过电商产业带动,农村群众收入增幅明显加快,例如丁楼村共有340户村民,288户从事电商产业,2019年全村交易额达到4亿元,人均收入达到4.5万元。

发源于大集镇的电子商务,短短几年就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为曹县农村注入了新活力。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曹县全民创业优惠政策》40条,大力发展“归雁经济”,打造了e裳小镇等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截至目前,曹县以13个淘宝镇、151个淘宝村继续保持全国第二大淘宝村集群,实现了淘宝村的镇域全覆盖。电商企业发展到4000余家,网店6万余家,带动30万人创业就业,其中5万人为返乡创业人员,2018年曹县被评为省级创业型城市,2019年作为全省唯一县区在国家返乡创业试点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阿里巴巴国际站在曹县设有跨境电商运营中心,为曹县建设的“中国木制品跨境电商产业带”,是中国唯一一个木制品跨境电商产业带。曹县是全国最大的木制品跨境电商产业集群。木制品网络销售占淘宝、天猫的40%,占京东的50%,睿帆工艺小家具位列天猫销量全国第一,曹县木制品跨境电商销售额占全国木制品跨境电商销售额的14%。

在“曹县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路径,以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更大力度助推乡村振兴。按照“电商+文旅”、“电商+农业”的思路,积极打造芦笋小镇、荷塘小镇、木艺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

乡村城市化

涌现出一片片美丽乡村

村容村貌的变化,村民最有发言权。“搁以前,最愁的就是出行问题,逢雨雪天气,一步一脚泥。现在,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全面普及,我们出行方便多了。”砖庙镇李庙村老党员李际修越说越兴奋,“现在,垃圾天天有人打扫、清运,村里还建了污水处理站,宽敞明亮的房间、整洁卫生的厕所、干净的小院,咱乡下人也过上了城里的生活!”葡萄种植大户孙家广补充道。

曹县砖庙镇李庙村,一排排整齐漂亮的两层农家小院、笔直宽阔的道路和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改造后的村庄,处处如诗如画。这些变化,得益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近年来,李庙村严格按照规划,扎实开展村庄整治、农户房屋庭院粉刷、文化墙、文化街建设等行动,完成村内主干道、次街胡同硬化,统一安装100盏高标准路灯,实现自来水户户通,村庄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在硬件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全村绿化,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先期打造了800亩的“李庙石榴小镇”。

砖庙镇李庙村,只是曹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曹县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像砖庙镇李庙村一样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曹县已经成功打造了60个,同时打造了美丽乡村连片示范片区27个,基础设施、环卫体系、污水处理机制等不断完善,众多村庄发生了美丽蝶变,一幅幅秀美田园风光画卷正在曹县大地徐徐展开。

你看,曹县磐石街道五里墩村,一幢幢小楼鳞次栉比,一片片生态林错落有致,一排排果蔬大棚生机盎然,一家家有机生态体验馆坐落道路两旁……谁能想到,曾经的五里墩村是典型的贫困村,一没资源、二没外援,村里连照明用电也没有,村集体负债2万元。1986年,王银香当选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喊出了“没有出路就让党员干部为大家趟出一条路”的口号,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当先锋打头阵,王银香带头拿出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凑集了10多万元启动资金,利用村里的荒废窑坑发展砖瓦建材,当年就获利8万元,迈出了带领大伙致富的第一步。

一晃30多年过去啦,五里墩村已拥有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银香伟业集团公司,养殖两万多头奶牛,培育改良周边土地10多万亩,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一批智能化蔬菜大棚,17个蔬菜品种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创建了“优鲜福”蔬菜品牌。不仅如此,村党支部还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建设了“归一牛奶实体店”,开启了电商和直播带货,直接和间接带动1万余名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真正把农业变成了有奔头的产业,在盐碱地抱出了“金娃娃”。

王集镇以“两新融合”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了占地1200亩的中心社区,社区全部为11层小高层、“6+1”多层电梯洋房设计,吸纳镇驻地周边的9个行政村3400户1.2万人向镇驻地聚集。目前,已完成郭井村社区建设,328户群众全部搬迁入住,复耕复垦土地140亩;正在建设的王庄村社区,8栋住宅楼主体全部竣工;正在启动的王大庙社区,已完成房屋丈量。新增总长6公里的“两纵两横”的镇区路网,建成两所标准化中小学,提升改造了镇卫生院和敬老院。建有大型连锁商业超市2家、金融网点1个、公共停车场1处和便民综治服务中心一处,用城市化标准建设乡村社区,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

2017年以来,曹县先后被授予“中国最大的演出服产业集群”、“中国最大的木制品跨境电商产业带”、“全国全网销售百强县”、“全国电子商务促进乡村振兴十佳县域”、“全国电子商务促进乡村振兴十大案例”荣誉,被山东省商务厅评为“兴农扶贫品牌县”,创出2018、2019年度山东省县域网上销售额第一名、快速包裹发货量全省县域第一名的成绩。

打造产业兴旺样板,助力乡村振兴。短短几年间,曹县先后荣获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家居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等国字号名片,成为山东省唯一获得农业“新六产”示范县和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两项省级荣誉称号的县,一张张新增的靓丽名片,彰显着曹县产业振兴的勃勃生机。

记者 臧 宾 通讯员 郭 通

点评:

曹县的基层实践,对其他县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产业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只要培育好特色产业,让更多老百姓口袋鼓起来、过上好日子,许多矛盾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目标就会逐步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只有因地制宜,切实弄清楚本地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才能找出正确的发展路子。如果不顾自身条件,看到别人干什么就盲目跟风,只会以失败告终。近年来曹县推进乡村振兴,不提不着边际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大呼隆,所有工作都围绕县域乡村实际来开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农民群众是直接受益者,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曹县发展电商产业,探索出了“一核两翼”模式,其中的“一核”即以农民为核心力量。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方面,砖庙镇李庙村统一规划建设,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其成功的必要条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保持久久为功的定力。乡村振兴,必须落脚于“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决不能“一蹴而就”,决不能搞层层加码、一刀切。曹县五里墩村30多年来,围绕让村民“有口饭吃”积极探索,最终锁定农牧循环道路、做大做强,没有持之以恒的拼搏态度和进取精神是不可能实现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强化党建引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乡村振兴,基层组织坚强是关键。实践表明,农村工作做得好的,往往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一个好班子、一支好的党员队伍。比如,邵庄镇安庄村支部书记袁正杰,自筹资金200余万元,建造60个大棚,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打消了群众的疑虑,打开了安庄村蔬菜种植的大门。

2020-11-12 臧 宾 ——曹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纪实 1 1 菏泽日报 content_28749.html 1 交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曹县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