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曰:二嫂子,买小鸡,黄头黄翅黄脚趾;二婶子,买小鸭,黑嘴黑尾叫嘎嘎;二大娘,买小鹅,长腿长嘴长颈脖;二姐姐,她不买,捧着小鸡来回摆;二大爷,站着看,小鸡小鸭听他唤;卖鸡的,眯眼笑,小鸡小鸭变钱票。
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农村家庭没有额外收入,养上一群鸡鸭,不但能用鸡蛋、鸭蛋改善生活,还能卖些零花钱贴补家用,简直就是农家的银行。
每当阳春三月,小鸡、小鸭已孵出蛋壳,卖鸡人便用又长又软的扁担,挑起装小鸡的竹编筐,大步流星地赶集上店,走街串巷,叫卖鸡苗了。“小鸡来了,买小鸡”,音色婉转嘹亮,给沉寂的乡村带来生气和憧憬。
每到一村,卖鸡人用长长的条席围成一个大圆圈,把毛茸茸的小鸡、小鸭往里一倒,再吆喝几声,村上的闺女媳妇便围上来,你挑我捡的好一阵热闹。有的专挑活泼好动精神头好的,这样的鸡雏不容易生病好养活;有的专挑花纹别致的,说长大后是一只绒花鸡,生蛋多;有的专挑浑身乌黑的,是公鸡长大后能熬药治病,母鸡生蛋是药材,能益气补肾。更有善于观察的婆婆,根据雏鸡的目光神态就能辨别雌雄,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往往被人请来给“长眼”,所挑的小鸡长成后也多为母鸡。
买卖小鸡的交易门槛很低,有钱的交了现金,没钱的可用粮换,暂时没钱没粮也可赊账。买鸡人报出自家当家人的姓名,让卖鸡人先记上账,待秋后再来结账。所以,家中的婆婆、媳妇、姑娘都能当家买上几只,场景拥挤热闹。
如今,大多数人搬进了楼房,自然没法养鸡养鸭了,住在庭院的庄稼人也讲求卫生,不再散养鸡鸭了,吃上笨鸡、笨鸡蛋都是一种难得的奢侈。雄鸡报晓的乡居生活,已经越走越远,逐渐变为儿时美好的回忆。
文/丁明烨 画/王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