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2年03月23日
第A6版:人文菏泽

二郎庙:黄河故道“第一村”

二郎庙遗址

俯视拍摄的饱经风霜的古黑槐树

村民捐资建设的功德碑

高韦庄镇二郎庙村位于单县最西南部,是黄河故道上较古老的村落,享有黄河入单“第一村”的美誉。

《危氏宗谱》记载,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危氏自微山湖畔迁此建村,历经黄河水灾,乡民筹资建庙,供奉二郎神,祈求神仙镇灾化凶,保佑一方平安。

在单县众多姓氏中,危姓较为罕见。据说,危姓源于上古时期的三苗族,是舜帝将其族人迁至西北部的甘肃敦煌东的三危山一带,后裔遂以“危”为姓,惯称之“危氏”。新修《危氏宗谱》的扉页记录族风族训为“仁孝感恩、善育子女”,无论迁徙何处,危氏族人皆铭记于心,赓续弘扬,光耀祖先。

顺河集现属二郎庙村的一个自然村。起初,顺河集并非此称。民间传说,先民认为黄河水从天而来,滚滚东逝,顺流无阻,可不生祸殃,遂期盼顺天顺地顺风顺水顺民顺心,即更名“顺河集”。

随后,全村老幼出工出力、捐款捐物,在村西头建造了泰山神庙。该庙三间正殿,青砖灰瓦,房顶上的砖雕麒麟、蛟龙等兽脊栩栩如生;殿内供奉的三尊泰山女神正襟危坐、慈眉善目、合手俯视,似在洞察人间是非善恶,引领恶者归步正道;东西厢房内供奉的众多小神姿态各异、惟妙惟肖;门楼凌空如鲲鹏,展翅欲飞,蔚为壮观;庙内青松参天、浓荫蔽日,千斤之重大钟悬挂庙门东侧松树干上,悠悠钟声可传达方圆数里。

古历三月二十八的顺河集庙会声名远播,达官显贵、布衣平民、文人墨客、行商坐贾、三教九流接踵而至;大戏团、草台班,生旦净末丑竞相登场,各显绝技;江湖艺人各择优势,刀枪凌空跃,丝竹锣鼓鸣,连续数日,欲罢不能。如今,泰山神庙已不复存在,仅遗留在人们美丽的乡愁里。

见证故道沧桑的并非无物。今日,在二郎庙村村民刘汉友家的堂屋与厢房之间生长着一株黑槐,树高20余米,根部粗长约2米。据说,古黑槐植于明朝中期,至今约400年寿龄。“10年前,黑槐枝冠繁茂,遮天蔽日,每季可收数百斤槐米,能卖二三百元钱。”刘汉友说,之后,古黑槐树干腐朽龟裂,形成一个大空洞,儿童可藏身其中,古黑槐被乡邻尊崇为“树神”,备受众人敬仰。如今,古木逢春,根底、腰颈、头顶皆发出新枝,亟待生花。

其实,二郎庙村被尊崇的还有贤士才俊。1818年出生的刘茂松是闻名遐迩的土郎中。作为刘茂松的后代嫡孙,刘汉友能讲述祖辈的很多故事。他说,祖爷刘茂松曾是秀才,为给老母治疾,自学中医,医术精湛,救死扶伤,有口皆碑。至今,在二郎庙村还有这样的传言,盛赞刘茂松的医术:“秀才改大夫,手到病根除,好比快刀斩豆腐。”

传说,一日,刘茂松行医途中碰到一群人抬棺入葬,他发现路上遗留鲜血,顿生疑虑。询问获悉,棺内入殓的是一少妇,因难产而命终。刘茂松断然置身棺前,怒号而止,开棺验尸,静心把脉,精心针灸,产妇居然起死回生,婴儿呱呱坠地。民众奔走相告,齐赞刘茂松妙手回春、德医双馨。

刘茂松为穷苦人治病从不收钱,遇到特别困难的患者还会管吃管住送盘缠。民间流传如此“顺口溜”:“南京到北京,谁人不敬刘茂松!”

据说,当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黄河故道一带的老百姓到河南省虞城县城避难,守门官兵严格盘查,但只要听说是刘茂松的乡邻,即可放行。

1896年春,时年78岁的刘茂松辞世,方圆百里民众集结吊唁、沿街送殡,称誉其“二郎仁医”。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