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7日
第A1版:菏泽日报

巧手“剪”出黄河风情

—— 记“山花奖”得主郓城县非遗传承人杨秀玲

日前,由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推荐、郓城县非遗传承人杨秀玲创作的剪纸作品《黄河情》,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这是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出身剪纸世家、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杨秀玲,用剪纸展现沿黄风土人情,传播黄河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300年家族传承,她用剪刀诉说黄河深情

四川黄河九道湾、甘肃大水车、宁夏丝绸之路驼队、山西壶口瀑布、河南三门峡大坝、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蜿蜒万里的黄河沿岸,各地风土人情跃然纸上。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剪纸作品《黄河情》,就出自非物质文化遗产郓城县剪纸传承人杨秀玲之手。

杨秀玲出身于剪纸世家,家族剪纸传统已有300多年历史。她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研发创新,既保留了剪纸艺术的传统风格,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作品集审美、实用于一体,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和独特魅力,屡获全国大奖。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杨秀玲从小生活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听着黄河的故事,看着黄河奔流不息……“对黄河,我心中始终有一种如母亲般的深情与眷恋,我想这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情感。”杨秀玲告诉记者,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她希望通过剪纸技艺展现黄河风采,传承黄河文化。

多省采风,历时4个月创作12米巨幅剪纸

剪纸作品《黄河情》以剪纸长卷形式,用传统的剪纸元素及阴阳结合技法,描绘出沿黄九省(自治区)的黄河文化和地域景观。同时,作品将剪纸、诗词融为一体,是一幅弘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顽强精神,唤醒人们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和高质量发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作品。

《黄河情》剪纸作品宽0.63米,长12米,历时4个多月创作完成。前期,杨秀玲多次去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南等沿黄省(自治区)采风,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

“最后我采取‘阳剪’的方式来表现水流,两岸景观用‘阴剪’,画面主次分明,能够更好地表现黄河奔流的气势。”杨秀玲告诉记者,她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因为如果一条线、一个符号处理不好就会前功尽弃。

从黄河源头的涓涓细流到奔腾入海,《黄河情》用剪纸技艺展现水势变化。同时,作品融入了泰山、孔子等元素。杨秀玲说:“黄河山东段特色很多,我选用了大家所熟悉的‘一山一水一圣人’,还用到了‘孟母三迁’‘孝道’等元素,体现山东文化底蕴。”在《黄河情》作品中还有丝绸之路驼队、山西壶口瀑布、河南三门峡大坝等不同的地方文化、地标,将场景、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

身体力行传承剪纸技艺,传播中国文化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上,《黄河情》亮相郓城展馆,凭实力、颜值“火出圈”,众多媒体、博主及参观者纷纷前来打卡。来自赞比亚等国家的友人也到现场体验剪纸,在非遗传承人杨秀玲的引导下,感受剪纸的魅力。

杨秀玲将南北两派剪纸艺术风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表现形式简洁、易学、易掌握,更容易传承和发扬。她曾被派往加拿大、美国进行文化交流,作品被美国、加拿大、法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藏。杨秀玲剪纸也是郓城“山东手造·匠心独郓”手造品牌力推的非遗项目之一。

郓城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突破创新,研发生产剪纸艺术品及衍生品,形成了集设计、剪制、装裱、销售为一条龙的产业链,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20余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杨秀玲还开设剪纸公益课,走进景区、学校、社区传授剪纸技艺。今年,她还录制了网课视频,通过云盘传给加拿大的孩子们。“春节后,加拿大的学校还专门发来感谢信。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我也很开心。”杨秀玲说。

记者 牛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