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8日
第A3版:理论与实践

黄河流域生态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以菏泽市为例

□ 吴光炜

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有机系统,呈现多样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对于黄河流域各市而言,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也是拓宽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优势的需要,更是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需要。为此,以山东菏泽市为例,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产业路径研究,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一、生态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菏泽市国民经济实现长足发展、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并营造了叠加的政策、便捷的交通和强劲的后发等一系列比较优势,具备了生态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具有生态产业发展的区位特征。菏泽市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是黄河入鲁第一市。东融山东半岛地市群,北望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西连中原经济区,南汇淮河生态经济带,位于“增长三角”核心区域。方圆200公里范围内,集聚了14个地级市和140个县城,拥有1.2亿多人口,这将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具有生态产业发展的交通设施。菏泽牡丹机场建成通航;京九铁路与新石铁路在菏泽“十”字交汇,鲁南高铁建成通车;济广、德上和日兰等7条高速公路竣工投运,在菏泽构成“米”字型高速公路框架;洙水河一期工程实现通航,新万福河具备投运条件,这将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便捷的运输网络。

(三)具有生态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菏泽市境内预测煤炭地质储量200多亿吨,其中探明50.1亿吨;预测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分别为20多亿吨和1500—3000亿立方米,其中探明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分别为5600多万吨和200多亿立方米;预测盐矿地质储量300—400亿吨、铁矿地质储量14亿吨;同时,还有地热、石灰石和矿泉水等矿产资源,这将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四)具有生态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菏泽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985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体系。新能源新材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商贸物流等“231”特色产业已具规模,其中生物医药、高端化工产业规模分别居山东省第1位和第2位,电子商务产业规模居全国地级市前茅,同时牡丹产业化也走在全国前列,这将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产业支撑。

(五)具有生态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菏泽市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等加快发展期,产业发展、信息融合和城镇扩张等潜力巨大。重大项目进入集中建设期,机场、高铁和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力,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一批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密集实施,菏泽现代医药港、智能大型农机制造和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这将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在能量。

(六)具有生态产业发展的叠加政策。菏泽市先后被列入中原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可享受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同时,山东省又相继出台了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和支持菏泽市及鲁西四市发展等扶持政策,特别是菏泽鲁西新区获批建设,在产业布局、项目建设和要素供给等方面给予倾斜,这将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集成。

二、生态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菏泽市看,在经济、社会和生态诸方面虽然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一些亟须破解的难点、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较突出。一是人均当地水资源量243立方米,比全省低27.25%,属于极贫水地区。深层超采区涉及11个县区,超采区面积1176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6.12%。二是受小浪底调水调沙影响,黄河菏泽段河床下切1.5米左右,引黄涵闸引水能力明显下降,部分县区引黄灌区末级渠系淤积,平原水库及拦河闸坝等工程存在短板。三是农田灌溉多以大沟大渠为主,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6361,低于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指标0.65的标准。

(二)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是农业供应链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1004家规模以上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上市流通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二是农产品品牌层次低、规模小、较分散的问题突出,品牌塑造、宣传、营销力度不够,缺少真正叫得响、记得住、推得开的全国知名品牌。三是省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287家,占全省的11%;省级以上家庭农场45家、重点龙头企业54家,分别仅占全省的4.4%和5.6%。

(三)文化旅游质效仍需提升。一是文化资源富集,祖源文化、牡丹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底蕴深厚,但时代价值提炼不够,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形式单一,挖掘保护力度欠缺。二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粗放,多以简易观光旅游和初级休闲旅游为主,参与体验、休闲度假和餐饮娱乐功能较弱;景点业态不丰富,链条不完整,知名标志性文化旅游项目少;河城融合发展文章没有做足做透,“黄河大合唱”没有唱响,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等价值没有充分实现。三是个别县区便捷度低,沿黄交通不畅,黄河堤坝文化旅游功能不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区之间购物、餐饮和娱乐等配套设施不齐全,联动能力不强,文化旅游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全省中下游位置。

(四)工业转型升级亟待提速。一是制造业仍主要集中在资源型、能耗型企业,营业收入位于前2位的高端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均属此范围,两者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66.3%。二是电子通信、通用设备和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小,如机电设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工业部分)的营业收入分别仅占规模以上营业收入的7.1%、5.6%和0.2%。三是原料制品、中间产品多,上下游产业链脱节,个别区域存在有企业无产业、有龙头无集群的现象。同时,还存在园区集约发展程度低、产业雷同和重复布局等问题。

(五)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不足。一是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7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1.56个百分点,并有继续拉大的趋势。二是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321家,仅占全省的(2万多家)1.6%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6.8%)12.2个百分点。三是还存在高层次人才缺乏、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和研发环境不优等问题。

(六)生产要素供给压力增加。一是全市10个沿黄省级园区面积仅为55.31平方公里,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开发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已严重制约项目落地建设。二是菏泽市人均能耗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今年还要压减煤碳消费总量50多万吨,存量企业能耗指标难以挖掘,新上项目能耗指标约束趋紧。三是由于筹资融资渠道不宽、手段单一和财力配套不足等原因,出现生产企业流动资金和在建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致使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个别项目建设缓慢。

三、生态产业发展的路径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菏泽市应从基础条件出发,以问题为导向,运用现代理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体现新担当、彰显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一)编制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坚持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原则,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聘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等,尽快编制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统筹空间布局、彰显时代特征、贯穿生态主线,并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举措等。同时,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专项规划相衔接,力争使编制的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

(二)研究出台扶持产业政策。坚持系统性、精准性、实效性原则,围绕堵点、难点和焦点等,研究出台扶持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并从中找抓手、找项目、找资金,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二是结合生态产业的特征,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把生态产业的发展纳入山东省新一轮突破菏泽支持政策中,以获得省更大支持。三是菏泽市也应研究出台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在土地指标、环境容量和筹资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以确保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坚持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原则,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支撑,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一是结合发展趋势、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创新药和现代中成药等,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前沿新材料和基础优势材料等,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端软件、前沿信息和工业互联网等,打造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二是结合资源禀赋、产业链条和先进标准等,改造提升高端化工、机电设备制造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煤炭化工、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等,打造高端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机电设备、机械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打造机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食品生产、林木加工和纺织服装等,打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等,打造菏泽生态产业“升级版”。

(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原则,以“四增四减”三年行动为抓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是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抓好黄河滩区生态景观带升级、黄河故道生态保护和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等,并强化黄河滩区土地改良,完善黄河防浪林体系,打造黄河生态涵养带。二是突出抓好污水收集处理、废气污染防治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健全土壤环境监测评估体系,推动耕地土壤分类管控和修复。三是推动在建材、电力和化工等行业加快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清洁、末端循环的生产方式,着力抓好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和园区循环式改造等工程建设,营造生态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弘扬传承挖掘黄河文化。坚持融合化、品牌化、配套化原则,整合文化、旅游和生态等资源,着力弘扬传承挖掘黄河文化。一是开展黄河文化资源普查,建设黄河文化交流平台,深化黄河文化研究,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等。二是加强对黄河沿岸古村落、古建筑和古遗址等非物质遗产保护,建设非遗工坊、博物馆和保护传承中心等,打造“黄河记忆”活态展示基地,创建曹州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三是完善沿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和娱乐购物等基础设施,重点抓好沿黄旅游观光大道建设,并提升黄河防洪大堤文化旅游功能。同时,优化黄河文化旅游布局,培育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高端项目,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廊道等黄河品牌打卡地。

(六)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高端化、平台化、多元化原则,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等,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实施源头孵化培育工程,造就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军”;同时,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并尽快形成其企业集群。二是实施生态产业创新工程、应用示范工程和成果转化工程等,布局建设一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创新平台等,打造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创新载体。三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并积极拓展与国内外高端智库的对接交流渠道,借助“外脑”建设一批生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创新,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七)积极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坚持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原则,综合运用政策工具,积极拓宽筹资融资渠道。一是认真研究国家、省投资方向、投资重点和投资领域等,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用于生态产业发展。二是引导金融部门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和强化银企对接等,积极争取信贷资金,用于生态产业发展。三是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并将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与PPP模式相结合,用于生态产业发展。同时,要设立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并在重点区域采用项目招商、企业招商和产业招商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用于生态产业发展。

(八)建立健全推进工作机制。坚持全面性、规范化、易操作的原则,建立健全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一是成立以市领导为负责人的生态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其沟通协调、调度通报和督导考核等工作,形成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强大合力。二是建立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并由市领导主持,市发改、经信和文旅等部门以及相关县区负责人参加,重点研究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堵点和焦点等问题。三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发展生态产业的任务分解到县区、部门和责任人,落实到产业、企业和项目,着力构建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格局。

(作者单位:菏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