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3年10月18日
第A06版:翰墨苑

怜香惜玉数秋翁

——孙喜民《诗书画百美》序

□张存金

古代有一个嗜花如命的花农秋翁,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他因为爱花成癖,养花如痴,感动百花仙子一众花神,众仙子帮助他战胜恶霸势力损毁花园的强盗行径,保护百花争艳、群芳竞秀的美好光景。秋翁就成了人爱天助的护花使者,他精心培育的花园璀璨奇丽,香艳天下。秋翁的故事凭借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灌园叟晚逢仙女”和现代电影《秋翁遇仙记》的影响和传播而名扬四海,千古传诵。

当代有一个喜好丹青的水墨秋翁,是一位单县籍的书画艺术家,名叫孙喜民。他出生于1951年,自幼钟情艺术,痴迷书画,毕业于无锡书法艺专,研修于中国书协书法研究班。书法师承二王,博采众长。绘画主攻人物,兼攻花鸟,尤其擅长古代仕女。他从小聪明勤奋,虚心好学,在长期从军、从政的职业生涯中,利用业余时间苦学勤修,持之以恒,达到书画艺术的高深造诣。退休后成功实现华丽转身,由一个优秀的党政干部转化为高水平的职业书画家。孙喜民多才多艺,触类旁通,诗、书、画三艺俱精,成为远近闻名的书画艺术多面手,陆续创作出一大批诗、书、画精品力作。

孙喜民从事国画创作,开始时题材比较广泛,曾涉猎山水、花鸟和人物。人物创作一度主攻历史、佛教人物,画过至圣先师孔子、单县先贤单卷、斩妖驱邪的钟馗、面壁苦修的达摩、一代文豪苏轼等。随着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他对古代人物中的仕女由偏爱渐至情有独钟,女性形象成为他最爱的创作题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与爱花护花的古代秋翁神交意合,灵犀相通,冥冥中结下不解之缘。他自号“水墨秋翁”,赋诗作画每每以“秋翁”自况,甚至日常生活中也喜欢以“秋翁”自居。“三千佳丽揽笔下,潇洒自在数秋翁”,正是他十分惬意的自我写照。说到底,“秋翁”原本就是他的一个梦,一个“怜香惜玉”的梦。他感佩秋翁爱花护花、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赞赏百花女神知恩图报、扶正祛邪的柔情侠骨。他要把秋翁怜香惜玉的情怀延续下去,用水墨在书画世界里塑造女性的美好形象。他的仕女创作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正如他的一位知根知底的书画好友所说:“了却秋翁遇仙梦,水墨路上天地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起来,喜民对女性题材的关注和珍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是从小与女孩的接触中耳濡目染的,是生活里对女性观察中潜移默化的,是读书时对女性思考中渐觉渐悟的。对历史上知名女性的喜爱,已经渗透到他的骨子里。童年时期,他就喜欢描样画图,经常为年长的姐姐、嫂子们绘制绣花枕头、绣花鞋的纹样。还常常与同龄的女孩子一起玩捉迷藏、过家家,特别是长着一双水灵灵大眼睛的巧妮,总爱扮他的新娘。这些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过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上小学时,他喜欢看小人书,特别是描写女孩子的画册,如《人参姑娘》《田螺姑娘》《荷花姑娘》《鲤鱼姑娘》《珍珠姑娘》《白龙姑娘》《放鸭姑娘》《茅姑娘》等等,似乎一下子跳进姑娘堆里。这些既美丽善良又勇敢智慧的女主角,深深地钻进他的脑海。

那个时候,他就开始痴迷人物素描,常把他喜欢的姑娘随手画下来,课本和作业本上,都画满形态各异的小女孩。在他的潜意识里,总认为女孩子就是美丽、善良和智慧的化身。后来,随着生活体验的感悟和阅读经验的积累,他对女性的认识也不断提升到新的境界。用他自己的话说:“女人,是这个世界上美妙的乐曲,好女人更是最动人的篇章,世界因为有了女人才生动起来……好女人是一杯香茗,需要细细品味;是一本好书,需要慢慢赏读。在女人身上,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情思。所以,女性自古以来都是被表达、被审美的对象。”

由此可见,孙喜民与古时秋翁的情投意合,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心灵上的穿越呼应,一拍即合。他曾经写过一首《题兰》诗:“秋翁生来酷爱兰,怜香惜玉几十年,时常展卷东窗下,挥毫泼墨效先贤”。这是他借题发挥的一首自况诗,一个“怜香惜玉”,贯通跨越古今的两个“秋翁”的心。所谓香、玉,既是漂亮的鲜花,也是美好的女子。对花对女子真心诚意的爱怜温存,应当是此秋翁与彼秋翁不谋而合的追求和爱好。只不过水墨秋翁的这种“怜香惜玉”,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水墨意趣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妙手染红妆,浓墨化婵娟”的创作过程里。当水墨秋翁沉浸在“挥毫兴无穷,墨与百美通,月中嫦娥女,顷刻画图中”的创作状态时,谁能想象得到曾经威武、金刚的公务员会转为柔情侠骨、怜香惜玉的美术师?

境由心造,言为心声。孙喜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细人,他以浓墨重彩所描绘的对象,都是他理想的生活图景,是他寻求自我满足、自我安慰的真情表达。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虽然画过山水、花鸟,但画的更多的是人物。在人物绘画中,他虽然画过历史和佛教的男性人物,但画的最多最好的还是古典仕女。他以怜香惜玉之心和巧夺天工之手,描绘了一大批神采各异的古代女性形象,号称“秋翁妙手染红妆”“三千佳丽揽笔下”,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将要面世的这册《诗书画百美》,正是他仕女创作集大成的扛鼎之作。这本书荟萃96幅画作,每幅集中画一个女性人物,其中有4幅是不便分割的姐妹,共计100位仕女,成其为百美。这些作品,都是他近年来用心揣摩、精雕细刻的心血之作,是他人生最成熟画技、最老到时期的精品之作,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堪称巅峰佳作。书中美女如云,赏心悦目,贯穿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妇女观,融汇他对女性人物创作的全面经验。从总体上说,该书的主要特点就是诗、书、画融为一体,文字与画像连珠,诗歌与美图合璧,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精美的诗句,典雅的书法,正可为美艳的人物烘托氛围,让人物更加鲜活、真实,无形中强化了古代女性的历史本色和现实意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向是孙喜民画人物所遵循的传统理念。《诗书画百美》一书在表现人物方面,倾注了作者的独特匠心。他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千方百计为塑造每一个人物服务,每一幅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都是历史人物最有代表性、最光彩耀人的一面。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精慎取材。华夏历史五千年,可圈可点的好女子成千上万,数不胜数。作者慧眼识珠,沙里淘金,精心遴选一百人。有流芳千古的女神,如女娲、精卫、嫦娥、织女、洛神等。有青史留名的帝后将相,如武则天、吕后、马皇后、长孙皇后、上官婉儿等。有能征惯战的巾帼女将,如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等。有才华卓荦的一代才女,如班昭、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管道升等。有才貌双全、命运多舛的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等。还有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有一技之长的平民百姓,如琵琶女、红线女、戴复古妻等。就连江南文学世家沈宜修、叶小纨母女都能甄选在列,可见作者取材之精细。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代表了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构成了美轮美奂、美美与共的华丽殿堂。

二是突出容貌。百美百色,汇集一册,作者看重的首先是容貌,这与自古以来对女子的审美标准是一致的。古代女范、女训的文本,开宗明义就是“美姿容”。作者并没有以笼统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概括女性的美,而是以细腻生动的笔墨,描摹出众多美女的丰韵娉婷、婀娜多姿,以其“倾国倾城貌”,让其“惊为天下人”。有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有的“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有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有的“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有的“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有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有的“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有的“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鸿波”;有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捧书在手,随意翻阅,简直就是美色盛宴,任尔左顾右盼,端的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三是彰显精神。收入书中的画作,不是平面式或雷同化的人体,而是血肉丰满、情感充沛的鲜活人物。作者竭力彰显人物的精神气质,力求形神兼备,个性鲜明,使书面的女性“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一个个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作者以妙手回春之力,画出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王号令天下的威严和狡黠;画出花木兰征战疆场的英勇和顽强;画出梁红玉金戈铁马的威武和正气;画出窦娥感天动地的怨恨和志气;画出班昭作为一代女史的续史之姿;画出谢道韫作为神童才女的咏雪之态;画出嫦娥的“碧海青天夜夜心”;画出织女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画出虞姬生死诀别关头“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患难与共;画出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人比黄花瘦”的孤寂和眷恋;画出林黛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哀怨和惆怅;画出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和一朝弄巧。这种形神兼备、以神塑形的表现手法,使人物各有各的精气神,有温度、有灵魂,活灵生鲜,可触可摸。一个人物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人物就是一场风花雪月,从而避免人物的雷同和干瘪。

四是深化内涵。书中人物,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巾帼女杰、女中翘楚,都有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和贡献。对她们的评价,有的早有定论,有的至今尚存争议。作者为了深化历史人物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尽可能选择最合适的诗篇用来配画,大多选用自己的原创诗,有一小部分借用古人的诗,或者引用画面人物的诗。不论是自创,还是借用、引用,都力求用最精辟的诗句,切近所画人物的内涵。对有争议的人物,则尽可能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针对围绕西施的“红颜祸水说”,他直言:“莫道红颜是祸水,国破焉能怨西施!”针对围绕吕后的“篡位说”,他高歌:“风流一代人称颂,青史垂名歌女皇。”

针对围绕蔡文姬的“失节说”,他坦言:“若对文姬言失节,犹嘲李白醉题诗。”针对围绕武则天的功过是非,他明言:“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针对王昭君的“贪图富贵说”,他反辩:“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他借用《木兰辞》表现花木兰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借用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长诗,描绘公孙大娘的“一舞剑器动四方”。借用元稹的《会真诗》,歌颂崔莺莺追求爱情的大胆和执着。他引用《感离诗》诉说左棻的颠沛流离;引用《咏松诗》展现谢道韫的雅人深致;引用《钗头风》表现唐婉的“独语斜阑”“咽泪装欢”;引用《醉花阴》展现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引用《葬花吟》展露林黛玉的“红消香断有谁怜”“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诗与画面人物巧妙对接,融会贯通,可谓水乳交融,血脉相连。既拓展历史的深度,又增加人物的温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优秀女性是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每一步发展和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她们的作用和贡献。要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当代秋翁孙喜民已至古稀之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然孜孜不倦地为华夏女儿造像,并以诗画融合的形式,传承她们的家国情怀和良好作风,这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实际行动。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正确的人生观和妇女观,增强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都会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谨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