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伟
题记: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是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铸就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爱国将领赵登禹,就是从菏泽这片革命沃土成长起来的抗日英模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赵登禹为抗日烈士,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了赵登禹的烈士证书。2009年9月10日,赵登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值此赵登禹将军抗日殉国88周年之际,笔者走进菏泽并参观了赵登禹纪念馆,遂作此文,以慰忠魂,以励后人。
在北京工作多年,不知多少次经过南苑机场和卢沟桥畔。当我又一次来到这里,只见当晚的月色澄明如练,映照着北京的上空。这轮曾照彻秦汉关山的古月,亦曾悬于1937年北平的血色苍穹。当银辉漫过赵登禹路的青石板,我仿佛窥见那位鲁西南大汉背刀策马而来的身影——一匹自菏泽黄土中跃出的烈马,蹄声挟着黄河的风雷,最终凝固在卢沟晓月悲恸的光晕里。
●新月如钩,寒门少年远投军
1898年5月16日,一声男婴的啼哭,唤醒了山东菏泽县赵楼村的黎明。父母长辈对这个男婴寄予厚望,给他取名赵登禹,字舜臣,希望他成为像古代伟贤尧舜禹那样的人。
然而,命运对这个贫苦家庭充满了磨难与考验。赵登禹的父亲赵钖、母亲郝氏,还有两个哥哥,家中主要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赵登禹天资聪颖,在他7岁时,父母送他进入私塾读书。他不负父母的苦心,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但两年后,终因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学费,不得不含泪辍学。不久父亲抱病去世,这让本来贫苦不堪的家庭雪上加霜。赵登禹更加懂事了,放羊、割草,承担家务,为母亲分忧。
童年贫困艰辛的生活,使赵登禹养成果敢刚毅、胆大机智、爱打抱不平的秉性,人们都叫他“赵大胆”。闲暇时节,他最爱听老人讲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故事,那些侠士们的义举深深地感动着他。
菏泽是武术之乡,赵登禹自幼对武术耳濡目染,心中萌生了拜师练武的想法。在家人的支持下,13岁的赵登禹拜入武术家朱凤军门下。鲁西南的夜色中,一弯新月钩起少年赵登禹的武魄。寒来暑往,三载苦练,聪慧好学的赵登禹熟练掌握太极、八卦、少林等拳术及刀、枪、剑、戟诸般兵器,并能将所学之技法融会贯通,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武术“好苗子”。
那时的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赵登禹逐渐萌生当兵救国救民的想法。1914年春天的一个黎明,刚满16岁的赵登禹离开家乡,怀着一腔雄心壮志,与其兄赵登尧及几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踏上西去潼关投奔“平民将军”冯玉祥的道路。哪知,冯玉祥所在军队当时不招新兵,军中管事被赵登禹千里投军的精神所感动,安排他当了个“只管饭,不发军饷”的副兵。
冯玉祥带兵以军事和文化学习并重而得名。一天,冯玉祥正在阅兵场上巡视,一眼便注意到了鹤立鸡群的赵登禹。此时,他已是一米九高的大汉,有一种硬汉的精神气质。冯玉祥问他,敢不敢比试摔跤?赵登禹表示愿意比试。两人随即拉开阵势,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较量——摔跤。三次交锋,赵登禹都将冯玉祥甩出数步开外。众人以为此举对上级是一种羞辱,冯玉祥却对其刮目相看,第二天就将赵登禹调到身边当了贴身护卫兵,从此开启了他传奇般的军旅生涯。
●冷月寒光,虎将挥刀斩敌寇
冯玉祥部驻在湖南常德时,听闻郊外的德山常有猛虎伤人。一次,部队在山下练兵,突然从林间蹿出一只猛虎。当时,战士们正练习徒手格斗,身上没有携带武器,只有连长佩戴着手枪。仓促之间,连长朝老虎连打数枪,均未能击中要害。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赵登禹一个箭步奔向猛虎。哪知,中弹受伤的老虎却猛然调头,蹿至江边,妄图逃脱。“哪里跑!”赵登禹大吼一声,紧追不放。他全然不顾江水的汹涌,闪身跨上虎背,两腿就像钳子般死死夹住虎肩,左手揪住虎脑门。那猛虎又从江面跃到陆地,急欲甩掉背上的赵登禹,却被他照准脑门,挥起雨点般的重拳,直打得那猛虎抽搐着软瘫下去。事后,冯玉祥请照相馆为赵登禹拍了一张骑在虎背挥拳的照片,后来还在上面题写了“打虎将军”四个大字。
昏黄的煤油灯下,刚批罢军务的冯玉祥望向帐外——那个山东菏泽来的九尺青年正按刀挺立,如山岳凝驻于夜色,此刻青铜般的面庞被月光镀上一层冷冽。当冯玉祥将贴身护卫的重任交付于他时,这株从齐鲁麦田里长出的苗,终在戎马硝烟中绽出寒光。一路披星戴月,一路扬马策鞭。赵登禹带兵随冯玉祥部转战于各地,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屡次升迁,直至1929年出任缩编后的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率部在山西辽县一带驻扎。
最令将士们称奇的是赵登禹骨子里的文武相济:晨起教授士兵们挥动大刀的虎虎生风,暮时却见他在残阳下以树枝为笔,把《孙子兵法》写在沙地上。当同乡问他何以得大帅青眼,赵登禹只望着演武场上猎猎翻飞的军旗:“昔年师父教拳时说过,习武人的脊梁要撑得起家国。”他抚过腰间冯玉祥亲赠的佩刀,刀刃映出他眼中的星火——那火光从常德打虎的溪涧燃起,终将在保卫国土的雪夜里烧成不灭的烽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寒月如刀,悬在破碎的山河之上,映着赵登禹紧握大刀的指节渐渐发白。国家的灾难、民族的耻辱,震撼并激励着赵登禹和广大爱国官兵,时刻准备抗击日军。
1933年喜峰口的朔月之夜,寒光浸透万里长城。对华北觊觎已久的日本侵略军,铁蹄占领山海关,3月9日直逼喜峰口而来,一场现代武器与冷兵器之间的对决即将展开。此时的喜峰口,凛冬的朔风卷着冰碴,在燕山褶皱间嘶吼。喜峰口的断崖被月光镀上一层冷铁般的幽蓝,赵登禹率领的第29军大刀队,五百壮士的刀锋在雪幕中沉默出鞘。
子夜的风更烈了,雪更大了。赵登禹抬头凝视夜空的冷月,沉思片刻之后,挥手下令:子夜衔枚,五百大刀队兵分三路,突入敌营!大刀队的壮士们捷如雪豹、疾如幽灵,蛰伏于深谷里的峭壁枯草间,出鞘的刀刃倒映着天穹残月,每一步都能踏碎封冻的滦水寒冰。此时,已经安营酣睡的日寇做梦也不会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阵血火惊雷。随着凛厉的“杀”声呼啸而至,敌哨兵颈间爆开的血雾染红雪地时,五百道闪闪寒光顿时撕裂夜幕!营帐内惊醒的日寇尚未摸到枪械,头颅已随刀锋滚落在地,敌炮兵大佐也于酣梦中做了刀下之鬼。狂舞的风雪裹挟着倭寇的哀嚎响彻夜空,而大刀劈砍骨肉的闷响,成为这寒夜里最悲怆的冷兵器战歌。
这一夜,大刀卷刃处,五百余倭寇毙命;七昼夜鏖战后,累计歼敌逾五千,自“九·一八”以来锈蚀的民族铁骨,终在喜峰口崩出第一道凛冽的锋芒。
●殒月垂天,南苑碧血殉国殇
喜峰口战役,捷报传遍神州。不久,赵登禹的第109旅奉命扩编为第132师,赵登禹升任该师师长。
刀峰入鞘之际,麦新谱写的《大刀进行曲》已随捷报响彻华夏:“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雷霆之音,原是朔月下刀刃破风的回响,大刀寒光已然淬成民族不屈的脊梁,激励着赵登禹和抗日将士们奋勇杀敌。
1935年至1937年间,日军连续在天津举行大规模侵略作战演习,更激起了赵登禹抗日的决心。1937年4月,他率师驻守北平南苑时返乡探亲,在菏泽应邀走进三所中学讲话。他针对日军在北京的挑衅行径,感到战斗一触即发,掷地有声地说:“日本人有大炮,我们有大刀,我们一定会奋力抵抗。”他的讲话,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爱国抗日的热情。
1937年7月7日,日寇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7月下旬,日军重兵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犯。华北烽烟已起,北平泣血告急!赵登禹临危受命为南苑前线总指挥,他与副军长佟麟阁等将领认真研究了战局势态和对策,并加紧备战,修筑工事。
7月28日拂晓,日寇三十余架战机蔽空如蝗,三千铁甲碾碎晨曦,向苑平城、衙门口、八宝山等地的中国军队发动猛攻。日军凭借密集的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将中国军队切成数段,分割包围。部队孤军作战,损失惨重。赵登禹率部坚守阵地,拼死抗击。当日军攻到第132师阵地前200米处时,赵登禹一手提枪,一手握刀,率手枪旅向敌人冲杀过去,日军看到大刀闪亮,心惊胆寒,溃退一里之外。
经过6小时激战,南苑大部分被武器装备先进的日寇占领。战至中午时分,副军长佟麟阁突围时被敌枪弹击中,在大红门牺牲。赵登禹听到佟军长殉难的消息后,悲惨交集,亲自带领卫士30余人,指挥卫队旅反复冲杀。
为保存实力,指挥部命令赵登禹向大红门集结。途中遭遇潜伏在公路两旁青纱帐中日军的伏击,赵登禹身中数弹重伤,但他坚持沉着战斗。不料,敌人的炮弹又炸断了赵登禹的双腿,他昏迷卧地。弹片撕裂双腿之际,他倚着焦土嘱托流泪的卫兵:“归告家中老母,忠孝难两全。儿子为国而死,也算对得起祖宗,请他老人家放心吧……”当话音散入猩红月色,一代抗日名将赵登禹39岁的生命,已然化作燕山的脊梁。那夜北平上空的月,浸透碧血,浑圆如碑。
●皓月千秋,清辉当空照神州
十四载浴血抗战,终迎月满神州。
赵登禹牺牲后,全国抗日军民同声哀悼。南京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时任北平市长的何思源签发政令,将北平市区的一条道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并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赵登禹为抗日烈士,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了赵登禹的烈士证书。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都将铭记着赵登禹这位爱国将领的名字和功勋,铭记着他殉国的祭日——1937年7月28日。这一天正值中国传统的农历六月廿一,依照记载这个时刻应是下弦月。据研究表明,下弦月通常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的东面天空,月面朝东,日出黎明前才会出现。
月照神州新黎明,满目河山皆锦绣。在赵登禹将军壮烈殉国88周年后的今天,他的故乡菏泽县早已涅槃重生为日新月异的地级市,而他的桑梓之地赵楼村也已蝶变为美丽富裕的登禹社区。菏泽的牡丹,也成为新时代“牢记嘱托、后来居上”的民生工程、美丽经济与幸福产业,足可告慰将军的英灵。
菏泽故里的赵登禹纪念馆内,银亮清丽的月光漫过曹州书画院这片依城傍水、绿植挺拔、碑廊林立的文化精神圣地,映照着二楼的一幅幅黑白照片:骑虎的青年目光如炬,持刀的将军眉峰似剑。登禹中学琅琅书声里吟诵《大刀英雄赵登禹》的篇章,恰似当年他月下习武的拳风流转不息。
将军虽逝,精神永恒。我相信,新月如钩的鲁西南黎明,记得他和伙伴徒步千里西去潼关投军的身影;残月幽林间的德山江水,记得他闪转腾挪徒手擒虎的风采;暗月如弦的常德暮色里,记得他撞见日本浪人凌辱商贩而横眉怒斥的愤慨;寒月如霜的古长城喜峰口,记得他率部挥刀砍杀日寇的英勇;殒月碎落的血染街石上,记得他对年迈母亲的孝念。
缓步走在庄重肃穆的卢沟桥畔,我愧疚而自责。作为民族抗日英雄赵登禹的菏泽同乡和晚辈,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我早就应该而且也必须专程来看看他的:只因为我们深爱着可爱的祖国,深爱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夜色渐褪,北京城赵登禹路上晨曦微明。凝视眼前,只见昨夜清辉拂拭过的路牌,在晨光中泛起温润的光泽。南苑焦土已生新绿,喜峰口松涛依旧。唯见卢沟桥上的石狮沐月而立,恍闻当年大刀破风声自历史深处铿锵传来——那斩落无数日寇首级的寒刃,早已化作守护神州的月光,永悬华夏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