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
在菏泽这片被牡丹芬芳浸润千年的土地上,画家黄国强以笔为犁,深耕于国色天香之间。他的画作,是根须深扎故土的深情;他的讲台,是文脉薪火相传的渡口……他让菏泽牡丹在墨色淋漓间获得永恒生命,更使其神韵在代代心手相传中生生不息。
牡丹入魂: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烙印
菏泽被誉为“中国牡丹之都”,馥郁芬芳仿佛已融入城市的血脉。对于1975年出生于斯、成长于斯的黄国强而言,牡丹不是笔下客,而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呼吸与记忆。
童年的春日,曹州牡丹园便是他的圣殿。他少年常驻守园中,目光追随着花开花落的秘密韵律:那似火的红、如霞的粉、像雪的白,花瓣层叠舒展,花蕊娇嫩含露。微风拂过,满园花朵摇曳生姿,宛如仙子翩跹起舞——此般绚丽深深烙印于心,“唯有牡丹真国色”的震撼,为日后倾注笔端的万千气象悄然奠基。
汲古融今:二十载淬炼铸就“黄牡丹”风骨
当心中牡丹的倩影呼之欲出,黄国强深知,仅有热爱远不足以承载这份惊世之美。2007年,他毅然远赴中国艺术研究院深造,后虔诚拜入当代花鸟画大家霍春阳门下,开启长达20余载的学艺苦旅。
在霍春阳身边,黄国强如饥似渴地汲取传统精髓,从一笔一划临摹古人经典入手,在宣纸与水墨间反复磨砺,体悟着传统书画的精神气脉。恩师对传统绘画的深刻洞见、对笔墨的精妙驾驭、对意境的超然营造,如明灯照亮其艺术求索的漫漫长路。
霍春阳对其作品尤为肯定,曾精辟点出其艺术特质:巧妙融合没骨法的空灵与工写结合的意趣,画面“兼具艳丽之姿与清逸之气”。历经20余年的沉淀与突破,黄国强的牡丹终于绽放出独属自己的光芒。
他独创“色墨分层法”,以淡墨精准勾勒花瓣轮廓为骨,再施以胭脂、白粉层层叠染赋其血肉。墨色隐现于秾丽色彩之下,让画中牡丹呈现出“花瓣薄如蝉翼,花蕊灵动欲飞”的奇绝质感。
传统血脉接续时代气韵,黄国强的画作深植中国画笔墨精神,线条细腻而富有生命律动,墨色浓淡氤氲尽显神韵;同时大胆融入现代审美意趣,画面更具视觉张力与时代感。这份在传承中勇敢创新的艺术实践,为他赢得“黄牡丹”的美誉——这既是对其姓氏的标识,更是对其开创牡丹绘画新境的至高认可。
薪火相传:工作室里的丹青育人
2023年11月,“创意牡丹黄国强委员工作室”在菏泽职业学院文创科技大厦揭牌。这方天地,既是他探索艺术高峰的画室,更是播撒美育种子的苗圃。
在敞亮的工作室里,常见黄国强俯身示范的身影。他耐心指导学生握笔、调色,从构图章法到意境营造,如春风化雨。一句“牡丹花瓣要有层次感,笔尖需藏锋,运笔当如太极般蕴含韵律”,将数十年心得倾囊相授。他深谙因材施教之道,对根基尚浅者,精心设计“三步教学法”:先临摹宋代院体花鸟,锤炼造型根本;再研习历代名家小写意,参透笔墨玄机;最后扎根曹州牡丹园写生,捕捉自然神韵。对渴求突破者,他分享“色墨分层法”的密钥,鼓励在传统框架中融入个性表达。
丹心育桃李,硕果满春枝。截至2025年,黄国强已义务教授近千名师生。昔日的学子如今散作繁星:有的成为职业画家,续写丹青传奇;有的投身中小学美术教育,点燃更多孩子的艺术梦想;还有的将牡丹元素巧妙融入文创设计,开发出丝巾、陶瓷、背包等艺术衍生品,让国色天香以崭新姿态飞入寻常生活。
委员担当:艺术扎根乡土的时代回响
作为牡丹区政协委员,黄国强的艺术人生始终与脚下这片牡丹盛放的土地紧密相连。工作室的自题联 “写尽牡丹真国色,育得桃李满春芳”,正是他双重使命的生动写照。
黄国强不仅用画笔提炼牡丹之魂,更以艺术为媒介,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推动牡丹文化从纸上画卷走向广阔生活场景。从静谧画室到书声琅琅的校园,从伏案创作的案头到生机勃勃的田间,他以小写意技法为纽带,将牡丹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与审美密码,深情传递给年轻一代。
黄国强深扎于菏泽沃土,以痴心为墨,绘就牡丹惊世的魂魄;更以传承为志,让古老的丹青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灼灼生机。他笔下的牡丹,早已超越花开花落的自然轮回,升华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那是对美的极致追求,是对故土的赤诚眷恋,更是文化血脉奔涌不息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