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0年06月04日
第A08版:看菏泽·影像

风吹麦浪 收割正酣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淑娅 武 霈

时下,正是麦收的繁忙季节。鲁西南大地,田野里一片金黄,麦浪滚滚,丰收在望,到处是收割机忙碌的身影。

6月2日上午,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牡丹区李村镇东李庄村。只见在一片麦田里,一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收割,伴着阵阵轰鸣声,麦子很快就被收割完,田里只剩下被打碎的秸秆。当收割机开到地头时,开着农用车等待的麦田主人赶紧把自家收获的小麦装袋、抬上车。

“过去收割麦子基本是用镰刀,一天下来也就割两亩,累得腰酸腿疼,还得用架子车运到麦场脱粒、晾晒。”麦田的主人李北建说,“过去一年四季,农民最苦最累的就是夏收和秋收,尤其是夏收,天气炎热难耐,还得抢收抢种;而现在,小麦成熟后直接用收割机,不仅不掉粒、无麦糠,还可秸秆还田,给俺们农民省了不少事。今天把麦子收完,明天俺就可以种玉米了。”

李北建今年67岁,种了7亩小麦,虽然今年雨水少,但小麦的收成还可以,一亩地可以收800斤小麦。

在这片麦田的地头,除了麦田主人外,还有一名男子,静静地看着收割机工作,他就是收割机的主人李强东。李强东今年38岁,2009年购买了这台收割机,此后每年麦收时节他就开始天南地北地跑,哪里有活就去哪里。

“我只有一台收割机,今年收麦的价格高一些,每亩地收费50元。”李强东说,“今年我没去‘南边’,现在咱牡丹区的收割机都在从‘南边’往家赶呢。”

从李强东口中,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得知,他所说的“南边”指的是河南和安徽,这两个省份收麦的时间往往要比菏泽早一些,而为了这段时间多挣些钱,有收割机的都会先去河南、安徽收麦,回到菏泽正好赶上小麦成熟。

随后,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又来到牡丹区李村镇秦庄,看到麦田中有两台收割机正忙着收麦,而麦田的主人站在地头的阴凉处,等待着将小麦装袋拉回家。“原来收麦时,连在外地打工的孩子都得赶回来帮忙,现在我和老伴就能干完,方便而且省事。”秦红德笑着说,他今年74岁,身体非常好,家里的6亩地都由他管着,如今小麦丰收,让他乐得合不拢嘴。

在牡丹区高庄镇的菏泽黄河农机专业合作社,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了理事长朱三军。“我们合作社一共有80余台收割机,现在仅有6台在咱牡丹区收麦,剩下的全在河南省和安徽省,不过目前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预计3天就能到菏泽。”朱三军说,现在合作社的收割机都是先进的大型收割机,每台将近200匹马力,割台超过3米宽,一亩地小麦六七分钟就能割完,而且即时脱粒,秸秆可打碎还田,6台收割机一天能收割小麦1000多亩。

朱三军说,现在菏泽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大概有10余家,而他家算是菏泽较大的合作社,每年麦收时期就是他最忙的时候,天天电话不断,都是外地打电话要求农机手去收麦的。通过协调自己的农机手和其他的,朱三军仅用一部手机就可将周边地区的麦收情况全部掌握。

2020-06-04 淑娅 武 霈 2 2 牡丹晚报 content_14823.html 1 风吹麦浪 收割正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