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是夏日餐桌的水果之王,地位不可撼动。所谓网红水果,看起来挺火,其实都是小众。
每个人都有关于西瓜的记忆,我小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家家都是勒着裤腰带过日子,但西瓜还是少不了的。
尽管囊中羞涩,钱无余裕,甚至寅吃卯粮,靠着借贷过日子。但卖西瓜的嗓子一吼,还是让人一个激灵就夺门而出。
幸好,那时的西瓜买卖,多是物物交换。
你没有钱,没有关系,有刚刚收下来的麦子就行。把麦子和西瓜放在一个天平上衡量,一小一大,似乎特别划算。
瞧啊,这些西瓜,腹大滚圆,汁水淋漓,多么诱人。
于是,你一个,我两个,往往刚刚走了一个村庄,卖西瓜的车子就空空如也了。
刚买来的西瓜因为在太阳下暴晒了一路往往还是温热的,所以最好在井水里浸上一晌。
这里有个诀窍,西瓜要放在吊篮里,这样井水透骨的凉意才会持续不断浸入西瓜的肌理,仿佛现在的冰镇效果,透心凉。
彼时,切开西瓜,鲜甜爽口,沁人心脾。
但是孩子往往等不及,夏天,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甜口的东西本来就不多,西瓜算得上是唯一大快朵颐的机会。
长辈们怕孩子吃呛了,往往吓唬孩子,瓜子落在肚子里,会生根发芽,结出的西瓜甚至会撑破肚皮。
虽然也有杞忧,但我们并不见谁的鼻孔里冒出西瓜的秧苗,更别说撑破肚皮的天方夜谭了。
吃了西瓜,还要故意留出嘴角上的红色儿,以便向人显摆,作为证据,今天我吃西瓜了,好像生活多么阔绰似的。
但家里的麦子并不总是用来换西瓜的,于是,父母跟孩子商量,你可以在麦收的时候去捡麦穗。
捡麦穗虽然不是苦力,但烈日炎炎,特别考验人的意志。
而且,那时的农民都敬惜粮食,颗粒归仓,哪有那么多的麦穗供你捡拾?所以你看到的只是混入泥土的麦粒,沙里淘金,集腋成裘,一个麦收季节能够捡到一袋麦子就是烧了高香了,往往就是几十斤的样子,差强人意。
这样的麦子,掺杂着泥土,还良莠不齐,秕粒多多,卖西瓜的总是扬起眉毛,挑三拣四,刻意压低价格。
孩子们并不计较这些,有西瓜吃就行了。倒是父母们喜欢锱铢必较,觉得孩子吃亏了,追出村子翻找旧账。
奶奶有一天突发奇想,西瓜取瓤而去皮,大为浪费,西瓜皮能不能做成一道菜呢?
奶奶取其青皮,切成细丝,翻炒炖煮,没有冬瓜酥烂,但还保留了西瓜的些微清甜。
我们都以为发现了新大陆。但奶奶却嘱咐我们不能声张,怕被人耻笑。这都是穷人的秘密,外人不足道也。
那时的西瓜似乎大头都特别大,敞腹而圆,都在一二十斤左右。现在的人都变成樱桃小口了,西瓜成了甜点,浅尝辄止。但我还是喜欢大一点的西瓜,仿佛弥勒佛,让人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