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三伏”大幕正式开启。专家提醒,“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我国古代以“干支”法记录年、月、日,即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依传统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头伏,第四个“庚日”起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进入末伏,合称“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
什么情况下中伏是10天或是20天?罗澍伟解释说,这与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早晚有关。测算发现,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的5天之后,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只能有4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只有10天时间;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后的5天之内,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便会出现5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要有20天的时间,民间俗称“俩中伏”。
具体到今年的“三伏”来说,7月11日至20日为头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中伏,8月10日至19日为末伏,前后长达40天。
“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再加上持续高温,极易发生“中暑”现象。“‘隐伏避盛暑’,公众需做好防暑降温措施,老、弱、病、幼等体质较弱人群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时间。若外出,一定要采取防暑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等,并随身携带一些防暑药物。”罗澍伟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说。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伊始,天气炎热,人的精神容易倦怠,食欲不佳,而饺子、面条和烙饼鸡蛋,都是开胃解馋的“平补”美食。“吃入伏饺子,意在平安度夏。吃完饺子,再喝一碗热乎乎的饺子汤,出一身汗,在补充体力的同时,还可排除体内湿毒。”罗澍伟说。
据新华社
旅月“太空稻”迎来收获!
有望成中国原创新品种
7月9日,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的大田里,搭乘嫦娥五号旅月的“太空稻”迎来了收割。
8个月前,一批共重40克的水稻种子跟随嫦娥五号航天器进行了一次长达23天的环月旅行,在深空环境中历经宇宙射线的照射,顺利返回地球,“落户”到了广东。经过几个月的育种、移栽、播种等过程,“太空稻”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长成了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对成熟的水稻进行采样和收割,首轮种植圆满完成。
不久后的秋季,这批“太空稻”的后代将在实验室里开始育秧,并被移栽到大田里;未来几年,它们会在广东的土地上继续自己的世代繁衍,纯化优良性状,有望成为100%中国原创的水稻新品种。
据专家介绍,经过深空搭载的太空稻极具科研价值,地球上的普通种子经过深空环境处理之后,再到地面选育、试种,有望培育形成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育成粮食、经济作物、蔬菜等几百个太空品种。 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