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4日
第A07版:走百村 看振兴

单县谢集镇王桥史楼新村:

联村共建,抱团发展促振兴

鸟瞰新村

村民在火龙果园内打工

挣钱顾家两不误

新村一角

村民在致富车间工作

穿过气派的牌坊,笔直的公路直通村内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冯 锴

穿过气派的村口牌坊,笔直的公路直通村内;宽敞的街道干净整洁,两旁一排排两层小楼媲美别墅;学校、卫生室、超市、活动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温室大棚、育苗基地、家庭农场、家具厂、板材厂等一个个产业生机勃勃……走进单县谢集镇王桥史楼新村,宛如走进一幅安居乐业的幸福画卷。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新村由两个行政村通过联村并建的形式组成,两个村通过“大带小、强带弱、富带穷”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路子。

联村共建,村貌发生大变化

“以前我们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基础薄弱,村民收入低下……”说起村子以前的情况,史楼村党支部书记刘茂才感慨不已。

而王桥村靠近大路,交通相对便利,产业和经济发展比较强。2012年,按照“大带小、强带弱、富带穷”的思路,在谢集镇党委政府支持下,两村利用相关政策,规划设计了占地485亩的“东方红新村”,将两村原有的16个自然村搬迁聚集,一同拆迁、建设和配套,组成现在的王桥史楼新村。

新村内,中心街道两旁,一边居住着原王桥村村民,一边居住着原史楼村村民。两村共用活动场所、会议室和党员活动中心,重大活动一起搞,有好的经验共同学习交流,有好的发展路子一起探讨。就这样,两村一边摸索一边发展,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改水、改厕、改气一同配套,村容村貌得到大改善;村务服务大厅、幼儿园、小学、卫生室、超市、中心广场、幸福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完善,两村群众共享。

联村共建的模式让两村村民居住环境美了,生活条件好了,满足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

抱团发展,村强民富

“光有好环境还不够,发展好产业才是根本。”刘茂才深有感触地说。两村村干部深知,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是发展主体,努力提升农业附加值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

王桥村一直是单县优质小麦良种主产区,粮食种植也是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联村共建后,史楼村借助王桥村的产业优势,王桥村利用史楼村的土地资源,共同发展了6000亩的优质小麦良种基地,不仅增加了产量,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刘茂才介绍,每斤良种小麦比原来多卖两角钱,仅此一项,史楼村总体收入比原来要多100多万元。

初尝甜头后,经过外出考察,两村确立了“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特色旅游新村”的产业发展路子,共同建立了土地流转平台,成立专业合作社,累计流转土地1450亩,规划建设了蔬菜、香瓜等温室大棚和育苗基地等,并鼓励致富带头人承包,成立合作社,带动两村村民一起发展。

此外,两村还鼓励有志青年返乡创业,积极为农村闲散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王桥村村干部刘铁涛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之一,有能力、有渠道,他先后承包土地400余亩,大力发展火龙果、葡萄、草莓等水果种植,并建立了集观光、旅游、采摘于一体的农星家庭农场,不但招收村民来农场打工,还带领有意愿的村民一起干。目前,村内先后建设了菏泽恒达药业有限公司、文硕家具厂、板材厂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达120多个。

如今,两村的村民有的到农场或车间打工,有的跟着致富带头人种植水果、食用菌,有的承包蔬菜大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赚,村民收入连年增加,比前些年提高了一倍多。”刘茂才说。

通过组织帮带、阵地共建、产业融合、服务共享,“联村共建”让王桥村强村更强,史楼村弱村变强村,共同走上了强村富民的道路。

2022-01-14 冯 锴 单县谢集镇王桥史楼新村: 2 2 牡丹晚报 content_59130.html 1 联村共建,抱团发展促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