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2年01月21日
第A11版:厚重菏泽

王玉全:

痴心梅花拳 矢志传薪火

切磋梅花拳

梅花拳弟子王玉全(前左)和武林大会总裁韩建忠

习练梅花拳的老中青三代

往年“演武大会”的盛况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艳粉 淑娅

梅花拳,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它是一项文武兼修、智体开发的综合性武术运动项目。在鄄城县什集镇王坊村、马庄等400多个自然村,梅花拳得到传播和发展,1月19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鄄城县什集镇王坊村见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花拳代表性传承人王玉全,他向记者讲述了梅花拳这一源远流长、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拳种。

热爱武术

誓将梅花拳传承下去

王玉全今年48岁,从小习武,是梅花拳的第十七代传人。“我是在梅花拳第十六代传人王玉迎的指导下初学,并投于晁山云门下习武,受梅花拳第十四代传人、著名武术大师崔文勤先生亲传。”谈及何时开始练习梅花拳时,王玉全笑着说,他从小就喜欢武术,也非常痴迷练武,虽然练武非常辛苦,但因为热爱所以他一直坚持着。

据介绍,王玉全7岁时被选进鄄城县武术队,分别在1985年、1986年、1987年全县武术比赛中荣获三连冠,于1989年被选拔为武术运动员,1991年在山东省农民运动会上荣获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1993年王玉全进入山东省武术学院进修,1995年获山东省大学武术全能冠军,并荣获香港国际武术邀请赛梅花拳和刀术冠军。

如今,王玉全授徒百余人,其中国家级武术冠军5名、省级12名,并多次组织武术表演活动。

“梅花拳是流传于鄄城县最广的拳种,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依相生,是一种以文养武、以武济文‘文武合一’的文化现象,可谓‘文化拳。’”王玉全说,他目前担任济南市梅花拳培训基地总教练,希望梅花拳能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了解并练习梅花拳。

梅花拳源远流长

村里人人都会舞刀使枪

据介绍,梅花拳史记载着梅花拳的起源和发展。梅花拳起源于公元前479年,清末年间,梅花拳十二代传人周化国邀请梅花拳十三代传人、梅花拳大师司忠元到鄄城王坊村传艺,王坊村成了梅花拳的摇篮。上世纪七十年代练梅花拳的人员有三万多,普及到七百多个自然村。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王坊村是远近闻名的武术村,习武有百年历史。该村约有1500余人,户户入谱,人人练武,上至八旬老人,下到幼童均能打拳踢脚,舞刀使枪。在王坊村,记者看到村里有一处碑林,中间的三块石碑上刻着“高德精武、厚德风淳”几个大字,代表着梅花拳的武风,也寄托了梅花拳爱好者们的武术精神。

“鄄城县是千年古县,孙膑故里,北临黄河,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很多仁人志士,武林高手曾相聚此地,从而也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武术技能套路和文化内涵。本地有自古尚武的传统,梅花拳流传于这片武林沃土,对梅花拳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王玉全说,鄄城县梅花拳协会之前每年的正月初七都会在王坊村举办演武大会,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梅花拳爱好者一起参加大会,大家聚在一起进行展示、切磋。

传承保护任重道远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为国家一级教练、一级裁判、武术六段、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花拳代表性传承人的王玉全,希望梅花拳能被更多人熟知并习练,这也是他一直坚持习武的意义。

“1890年,梅花拳传入鄄城县王坊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代拳师的传承、创新,使梅花拳在不同时期得到了传播和壮大。1992年,鄄城县梅花拳协会正式成立,当时属于梅花拳的鼎盛时期。”王玉全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村民热爱武术,习练梅花拳,想为家园建设多出点力,就必须有强壮的身体,所以村里几乎人人练武,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能打上几套拳。“当时以鄄城县王坊村为主体相继承传,马庄、肖刘庄、艾庄等400多个自然村的村民都学梅花拳,并辐射到周边省、市、县近百所拳场。改革开放后,以办校的形式传播于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

相比说起梅花拳起源和发展时的兴奋,谈及现在梅花拳的传承,王玉全变得忧心忡忡:“如今习练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尤其近几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许多青年人注重经济利益,不愿吃苦练武,出现习武者后继乏人,武术套路逐渐失传,存在不完整系统演练的状况,这对梅花拳的继承和发展十分不利。”

王玉全说,武术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未来,鄄城梅花拳协会将继续挖掘整理梅花拳的代表性套路,培养梅花拳新秀。我们要努力挖掘、整理梅花拳传统武术资源,抢救整理经典史料、保护文化遗存,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保护,弘扬发展,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王玉全认真地说,鄄城县梅花拳协会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全力推动梅花拳事业的发展。

2022-01-21 艳粉 淑娅 王玉全: 2 2 牡丹晚报 content_59645.html 1 痴心梅花拳 矢志传薪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