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短道速滑队夺下中国代表团的北京冬奥会首金,中国人终于拿到了中国人制作的颁奖花束。2月5日起,这束“永不凋谢”的绒线花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它们不仅凝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的智慧,还凝聚了妇联和残联的努力。
绒线花束既保留了奥运颁奖仪式中花束的形制,又践行了节俭、可持续的办奥理念,寓意着温暖、祥和,可永久保存,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仪式上,它们将与奖牌一同颁发给获奖运动员。
而绒线花束背后的故事,更让人感到温暖。很多人不知道,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花束钩编团队中,有来自困难家庭的女性和残疾朋友。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共用1251束花束,累计花材共16731支。每支花材上有叶有花,均为纯手工制作。独一无二的背后,是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这束花中花材各异,导致技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完成这束精美的花束,需耗时长达35小时,制作所有花束耗时将接近5万小时。
这项任务发动了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七地的编结社团共同参与,妇联与残联等组织组成“颁奖花束”项目组,由“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绒线编结师励美丽领衔制作工作。
另据央广网此前报道,北京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绒耀之花”,还凝聚了超过150名残疾朋友的辛勤劳动。
“绒耀之花”包含了玫瑰、月季、铃兰、绣球、月桂、橄榄和波斯菊7种花型,全部由人工织就。500束颁奖花束,包含79474片花瓣,12560片叶子,共计638万多针。
据观察者网